(相关资料图)
暮秋,大自然随意泼墨作画,清新绿、浓烈黄、鲜艳红,叶片婆娑,如翩翩飞舞的蝴蝶,南京中山植物园里几株树姿古朴的植物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欣赏。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实是极度濒危物种银缕梅。10月30日下午,曹福亮、蒋剑春、刘仲华三位院士共同植下一棵来自该物种最初发现地宜兴的银缕梅,让这一古老的珍稀物种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扎根。
银缕梅是江苏唯一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我国首批认定的重点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银缕梅是67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的孑遗物种,也是在我国仅存的活化石植物。”刘仲华院士介绍说。
眼下正值观赏银缕梅果实和秋叶的季节,有花而无瓣的独特花型、光滑如迷彩般的树皮,加上五彩斑斓的叶色,银缕梅成了这个时节独一无二的风景。“上世纪3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缕梅银的相关保护工作。从它的发现、命名、引种保育、开展系统研究,到原生境回归和保护性开发利用,使得这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也成为南京中山植物园迁地保护功能发挥的典型案例之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姚东瑞表示。
据姚东瑞透露,银缕梅的发现与命名可谓是一波三折,1935年9月,该所(园)植物学家沈隽教授,在宜兴芙蓉寺附近铜官山中采集到一份植物标本,因历史原因,这份标本未来得及鉴定,尘封了近20年。1954年,中山植物园单人骅教授重新整理此份标本并开展相关研究。1987年,中山植物园研究员邓懋彬循着沈隽先生留下的标本采集记录,重新回到宜兴西南的山地寻找,终于在宜兴善卷洞的石灰岩山地找到了7株这种“只结果不开花”的植株,并对该树种进行了物候观察和人工繁育试验。直到1991年3月,苦守5年的邓老终于见到了银缕梅的花朵,这些小花都没有花瓣,经过充分研究,1992年邓懋彬等人发表了《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以一个新属的形式,进行了正式发表,命名为银缕梅,学名定为Shaniodendron subaequale(H. T. Chang) M. B. Deng et al。其中,拉丁属名Shaniodendron为了纪念单人骅教授,也称其为“单氏木”,此时距离银缕梅第一份标本的采集已经过去了近60年。
“八十多年里,我所科研人员对银缕梅持续开展了包括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和群落特征、珍稀濒危原因、形态解剖结构、繁殖技术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姚东瑞介绍,为了保护性开发利用好这一珍稀濒危树种,植物园与宜兴市神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银缕梅新品种选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研发基地,建立了高效快繁和标准化育苗体系。目前该基地繁育了不同规格的种苗50余万株。三位院士种下的这一棵银缕梅就是来自该基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下一步,中山植物园将加强银缕梅保护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研究,使得野生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并进一步采取回归引种等方式扩大野生种群,以此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模式;同时扩大银缕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建立全世界资源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并开展银缕梅新品种培育研究,不断推出新品种。
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缕梅的发现、保护与传承只是南京中山植物园对植物多样化保护的缩影。据了解,南京中山植物园现保存植物10530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以上198种,华东地区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等1500种。“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南京中山植物园正在全力争创‘南京国家植物园’,我们将持续开展科普展览、科普宣传和自然体验等活动,引导更多公众了解银缕梅等珍稀濒危植物的价值,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姚东瑞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欢/文 邵丹/图 王瑞枫/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