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法打击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江苏电信诈骗立案数有所下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电信诈骗是一项任务艰巨的持久战,仍不能掉以轻心。记者向江苏警方了解到,近期发生了多起利用语音和“亲属卡”诈骗的案件,需要提高防范意识。
语音证明“我是本人”也有漏洞
最近,赵女士的好友接连收到赵女士借钱的微信,出于警惕,好友提出要核实“赵女士”的身份。对方没有迟疑,立刻回复了一条几秒钟的语音,内容只有四个字“是我是我”。确认声音确实是赵女士本人,有4位好友相继给她转了账,共计近3500元,不料被骗。
【资料图】
那么,骗子是如何发出“本人”的语音?
警方解释,骗子的手法其实很简单。因为赵女士本人喜欢一款手游,骗子以“帮其充值游戏点券”为名,要求跟赵女士在微信上语音聊天,同时诱使她提供微信账号、密码。聊天时,骗子故意向赵女士提出了疑问:“游戏里的XXX(游戏昵称)是你本人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骗子得到了赵女士的回复语音,内容正是“是我是我”,这也是案件中,能够成功诱骗好友转钱的语音。
警方提示,预防这类诈骗案件,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不要轻易透露微信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如他人在微信端提出转账请求,需通过电话、视频等能产生实际交流的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还要养成设置好友备注的习惯,有助辨别“克隆”好友。若发现微信账号被盗,应及时冻结账号,并通知其他好友切勿上当。
“亲属卡”也可能变成诈骗工具
亲属卡是微信用户向指定亲属好友开通服务,让对方获得使用自身支付账户的权限。通俗来说就是可以帮助他人买单,相当于一个单向的“家庭账户”。然而,骗子也盯上了这个功能实施诈骗。
具体看一起案件:今年年初,小陈发现自己微信通讯录里多了一条好友申请,加了好友之后,对方一直都没有说话,小陈也没有在意。但5个月之后出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
沉默许久的好友,突然给他发过来一条信息:“送你一张亲属卡”,显示的额度为3000元。
正当小陈疑惑时,对方解释是自己刚刚不小心发错账号,希望小陈可以送回同样额度的亲属卡。
对“亲属卡”不甚了解的小陈照做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让小陈懵了:自己接二连三收到扣款提示,对方在短时间内连续消费,把3000元额度花了个一干二净。再查看自己的余额果然少了3000元,感到不对劲的小陈立刻联系对方,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
事实上,亲属卡上显示的数字,仅仅是交易额度上限,如果发卡人账户里没有钱就无法使用,而发卡的骗子绝不会在账户里存钱。赠送亲属卡的消息提示,与转账发红包极为相似,不熟悉微信的人,甚至可能认为对方给自己转了钱,事实上不仅仅是微信,支付宝账户的“亲情卡”功能,同样存在类似的骗术。
这种功能甚至在贷款中也被利用来诈骗。犯罪嫌疑人吴某冒充贷款审核员,在网贷群里频繁接触有贷款需求的受害人,以贷款需核实微信是否本人使用、审核资金安全、互发红包测试等理由,将自己的微信绑定受害人“亲属卡”。“亲属卡”虽标有额度,但并不能完成支付,之后吴某会迅速向被害人发信息,索要同等金额的“亲属卡”,被害人按照指令完成绑定,随后吴某诱骗被害人下载聊天软件进行“视频审核”,当着被害人的面进入微信账户进行“资金流水审核”,“审核”完毕后没有立刻退出账户,反而修改了其“亲属卡”中的支付额度。
最后吴某以自证还款能力为由,诱骗被害人向自己的微信账户转账,随即立马用自己的手机扫描,早已准备好的收款码,选择“亲属卡”支付,受害人账户里的钱就直接被刷走了。
警方提示,“亲属卡”骗术虽然狡诈,提防它的方式却并不难,除了谨慎添加好友之外,不轻易使用不清楚的手机、APP功能,如果遇到实在需要使用的场合,也最好先了解清楚功能和规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图片来自江苏警方、盐城反诈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