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因太空梦想而伟大。11月1日,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中国航天人用这一历史性的成就,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献礼。而近日一本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撰写的《银汉逐梦》也正式出版,真实地记录下一个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三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诗意的语言、亲历者的视角展现出中国航天人铸造飞天梦想的家国情怀、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银汉逐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诗歌、歌词、散文三大部分约130余篇,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为背景,以诗文形式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作者陈善广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兼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参与者、亲历者、建设者、带头人,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夸父”逐日……一个个充满浪漫与诗意的名字,展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而作为直接在一线参与的航天人,他们每一次的“追寻”和“探索”,内心的澎湃也从文字中倾泻出来。其中,诗歌篇和歌词篇均抒发了作者对航天辉煌成就与拼搏精神的赞颂。
(资料图片)
1990年作者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国际空间大学暑期班
比如,2011年9月12日中秋节,正值东风航天城备战天宫一号任务期间,陈善广用一首《戈壁中秋感怀》记录下当天的心情:千里赴戈壁,会师航天城。塞外征鼓闹中秋,月圆不思亲。朔风驱黄尘,胡杨弄纤云。只待“天宫”传捷报,一醉到天明。
2011年9月29日晚,随着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声,天宫一号抵达太空,中国人在宇宙里有了第一个“家”。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逐梦飞天”的征途上,高精度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航天器在轨运行中最复杂的技术之一。2011年11月3日,他用一首《贺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抒发了见证“太空之吻”的豪情:龙翔凤翥,迢迢银汉路。天宫神舟比翼舞,不须鹊桥会渡。东风远望天链,环环精测妙算。将士智勇无阻,谁人堪与比肩?
2022年9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陈冬(右)、刘洋(左)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李杰 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是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已经十周年,再读当年他写给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等神九飞行乘组的《出征时刻》依然心潮澎湃:尽情去飞吧我的战友,璀璨的星河把你景仰。浪漫不只在花前月下,天宫里演一幕龙飞凤翔。飞吧飞吧我的战友,当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那是你用燃烧的赤诚,为祖国赢得荣光!(节选)
2005年4月指导神舟六号乘组 (左一为费俊龙,右二为聂海胜) 进行水下救生训练
散文篇的内容则主要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脉络为主线展开,对历次载人航天飞行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真诚倡导和平开发利用太空,守护人类共同家园的理念,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展现了作者宏阔的视野。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转运期间与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一起
谈到这本书的出版陈善广说自己的心情既兴奋欣慰又感到紧张惶恐。“兴奋欣慰的是,多年来熬夜码字付出的心血终于有了一个至少是可对自己交代的阶段性总结成果。紧张惶恐的是,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写几篇学术论文、出版一两部科学论著当属正常本职之责,但出版文学类作品却似有附庸风雅甚至不务正业之嫌。而且于我而言,吟诗作赋纯属业余爱好,一份‘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和纠结总也挥之不去,唯恐错谬之处过多而贻笑大方。”但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是内心强大的情感动力,“这么多年来自己所亲身经历的风雨坎坷、惊心动魄的航天追梦之路,的确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与心语不吐不快,想要表达的冲动竟压抑不住。《银汉逐梦》就这样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它可能有些粗糙、有些直白、有些稚嫩,但它毕竟折射了一个航天人追梦的心路历程,期望能有一些分享价值。”
文艺评论家高占祥认为,《银汉逐梦》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好作品,很值得一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坦言,《银汉逐梦》可以让更多人走进航天人的内心和生活,领略他们的梦想和圆梦的心路历程,体验他们的情怀和无怨无悔的倾情奉献,了解他们的人生和渗透其中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作为曾经一起拼搏在我国载人航天战线的战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说:“我被作者洋溢的才情与激情深深感动。作品不仅诗意化地记录了航天发展的光辉历程,更是流淌出科技与时代交融的旋律,传递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韶华不负凌云志,历尽艰辛气未衰。驭剑九天寻梦去,牧星苍宇踏歌来。”这是不断追求“太空高度”的中国航天人一份可敬可叹的“银汉追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