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2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志愿者们集体纪念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华首战,并手持白花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牺牲的援华航空烈士。85年前的11月22日,中苏军队在南京打响了一同抗击日本空袭的第一仗,一位苏军飞行员血洒长空。
苏联是第一个援助中国抗战的国家。1937年8月,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随后派遣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整个中国抗战期间,参加过对日作战的苏联志愿航空队人员达3665人,各型飞机1250架。1937年11月22日南京上空激战,被考证为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首战。
(资料图)
1993年4月,北京、南京航空联谊会等为建设南京航空烈士墓的纪念碑而编辑的《中国和国际援华航空烈士名单》,其中收录了俄罗斯官方提供的苏联在华牺牲飞行员名单。名单记载,1937年11月22日,1913年出生的苏联空军中尉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在“нанкин”(俄文“南京”)牺牲,年仅24岁,他也是中苏并肩抗击法西斯侵略者期间在空战里牺牲的第一位苏军烈士。
民政部于2015年8月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涅日丹诺夫以苏联援华航空烈士的身份名列其中。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曾经多次前往南京航空烈士墓祭扫著名抗战英烈涅日丹诺夫,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南京这座城市的青年从来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近期,85年前苏联援华航空首战打响确切时刻的史料被发现,许多战斗细节第一次被披露。
1937年8月15日,侵华日军航空兵首次对南京发动空袭。南京也随之成为屡遭无差别轰炸的城市。驻防南京及周边的中国空军战机频繁起飞拦截。经过两个半月的空战后,中方战机损耗严重,从1937年11月开始,中国空军陆续向后方转移兵力,南京暂时没有了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保护。日军曾经在11月10日、11日和15日三次轰炸南京市区,都没有遇到来自空中的抵抗,南京逐步陷入“有空无防”的危急局面。
1937年11月22日,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正式向东京的日本参谋本部呈报其必须攻占南京的“主张”。同日,为救援南京难民而设立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成立。还是在这一天,历史文献记载南京重新有战斗机起飞抗击来犯日机。
驻守南京的中国地面防空部队,11月22日当天的作战文献中记载,当天“十三时零四分,据丹阳哨报告,先后发现敌机九架由东向西飞行,因迫近首都,遂发紧急警报”;随后,敌机又“于十三时三十分先后侵入京市。”当天空战也于这一时刻打响,“敌机九架于十三时三十分侵入京市上空”,因“我机”与敌机作战时“飞行甚低”,“我高射部队乃相机射击,当即将敌机击退,队形零乱,向东逃逸”。
作战文献中提到“我机”,这显示地面看到了我方战斗机截击敌机。实际上,因中国空军明确记载其战斗机此前已经全部暂时撤离南京,这里“我机”应来自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这一记录也和1937年11月23日《申报》等报纸对前一天南京空战的报道内容一致。
当时报道显示,“下午一时许,敌轰炸机数架,在驱逐机数架掩护之下,复向京空进犯。我空军立即前往截击,敌轰炸机当即仓皇遁去。其驱逐机则与我机翱翔京市上空,互相追逐,大战数百回合。我高射砲复在下助战,予敌以威胁。剧战一小时,敌机一架被我击中坠下油箱负创逃去。其余数架,亦均受伤不支,狼狈而逃。”
发现相关史料的抗战史研究者胡卓然,十余年来坚持研究南京保卫战细节。他告诉记者,记载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首战南京时刻的历史文献,是抗战期间南京中央防空学校编印的《南京防空经验》。该文献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是研究抗战之中的南京防空作战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此前,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志愿者们经过努力,逐步协助整理出该文献全部文字,为开展研究提供了便利。
1937年11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其驻南京记者前一天从南京发出的报道《苏联飞机保卫南京》。这一片新闻从第三方视角间接证实了苏联援华首战发生在南京的事实:“苏联飞机昨天首次加入中国空军,参与同日本航空兵的作战。”
这份新闻还指出了涅日丹诺夫被击落的可能时间——“在3架日本飞机的攻击下,一架中国新型飞机在空战开始几分钟后被击落,残骸在中央军事学校的场地内燃烧着。”胡卓然表示,对照最新发现的历史文献记录空战于下午13时30分打响的细节,涅日丹诺夫很可能牺牲于13分40分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地面防空部队的作战文献显示,因为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升空迎战,11月22日南京市区未落敌弹。《南京防空经验》“投弹地点损害情形报告表”有关记录显示,1937年11月10日,敌机空袭时在南京投弹24发;11日,敌机在南京投弹多达58发;15日,投弹33发。11月22日这次空袭,南京市区没有1发落弹,仅有安徽和县长江岸边“兔耳矶”停泊的军舰附近落弹1发。
可见,85年前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勇士们以自己的英勇和鲜血捍卫了南京的天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部分图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