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溧阳市“天目湖梅岭玉地质文化镇”被评为三星级地质文化镇(最高星级),这也是江苏首家获批的地质文化村(镇)。
地处中国三大地质构造单元交接地的江苏,地层、构造等情况在华东、华南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然而经济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也长期在江苏存在。近年来,江苏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贯彻“矿地融合”理念,探索地质与土地资源助推地方发展的现实路径,在广袤乡村不断激发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摸清土壤“家底”,打开“致富之门”
“开播短短几分钟,大米、菜籽油、金丝皇菊就卖出了近7万元!”在近日的“宜兴好物直播节”中,参加直播带货的宜兴市太华镇相关负责人连称“没想到”。
来自一个普通苏南小镇的农产品,为何能拥有如此火爆的销路?原来,“富硒”是其中的“流量密码”。位于宜溧山区南部的太华镇,拥有绿色富硒土地66837亩,硒平均含量高达0.73毫克/千克,含量居全省首位。2021年,太华镇入选为全国首批30个天然富硒地块之一。“太华镇茶叶中的硒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到5倍,且有机硒含量高,更易被人体吸收,大米硒含量是为富硒大米国际标准的4倍,营养价值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过去,当地人只觉得本地种出来的大米、茶叶口感好,却不知道原因。直到持续多年的地质跟踪调查分析,才真正揭开了太华镇土壤‘神秘的面纱’。”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人员崔晓丹介绍,2016年开展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中,科研人员发现宜兴市44%的农用地土壤属于富硒土壤,并圈出23处富硒开发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茶园、果园等富硒土地面积达7100多公顷。
自此,太华镇用富硒这块“金字招牌”,敲开了“致富之门”。在太华镇的茂花村,全省首个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成立。村党总支书记魏根培说,前几年村级收入每年仅有20余万元的土地年租金,如今富硒大米、金丝皇菊、灵芝等一批优质富硒产品,为全村每年增产近500万元。“虽然我们的富硒大米、明前茶比普通的贵2到3倍,但仍然供不应求。”
在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找准果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对当地果品种植与农业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在连云港赣榆区,建成本地区种苗繁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的有效平台,推动大樱桃、蓝莓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地质调查为契机,江苏正全面摸底农用地土壤地球化学质量现状,研发实用性土壤质量提升与改良技术,实现科学种植,精细化管理,助力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开发。
挖掘地质遗产,燃动“绿色”引擎
在青山环绕、碧水依依的溧阳天目湖镇梅岭村,几乎家家门口都摆放着形态各异的梅岭山石。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块,来自村子不远处的矿山宕口,而这里正是国内目前唯一的良渚文化玉矿遗址——梅岭玉矿。从这儿开采出的梅岭玉,质地细腻、色泽青透,已成为当地最亮眼的一张文化“名片”。
“梅岭地区地质遗迹丰富,活脱脱一部袖珍的‘天然地质百科全书’。”参与地质文化镇申报工作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人员瞿婧晶介绍,经过地质勘查发现,此处3平方公里范围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三大岩石类别齐全,断层、褶皱、岩溶等地质现象多样,不仅保留了3亿年来的地质演化历史,还贮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与矿业遗迹,天井山方解石矿与仙人岕硅灰石矿均为江苏同类型最大矿产地。
如何凭借一块玉,蹚出生态富农新路径?“溧阳梅岭地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优美、交通便利,发展文旅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不仅是周边自驾游及户外徒步游的重要目的地,还可以和天目湖风景区、南山竹海风景区、平桥石坝景区等协同开发。”省地调院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10月,溧阳天目湖梅岭玉地质文化镇入选全国第二批地质文化镇,以此为契机,当地政府围绕“地质+生态”开发模式加快建设集玉矿科普、休闲旅居、生态康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地质文化镇,推动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全面提升。“地质文化镇的发展已经纳入了天目湖镇‘十四五’战略规划以及美丽乡村规划。”天目湖镇党委书记周文光说,未来这里将与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富硒茶园等联动,共促绿色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矿地融合’创新实践,统筹部署城市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等调查工作,加快推进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探索将‘矿地融合’拓展为‘自然资源融合’。”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处长叶黎伟说。
探索地心热能,农村能源更“轻”
凛凛寒风里,沐浴在氤氲的天然温泉水中,一股浓浓的暖意席卷而来,在鸟语虫鸣的静夜享受静逸……坐落于徐州丰县大沙河镇的瑶盛文化园,成为许多本地人冬日休闲“打卡地”。
“两年前,大沙河镇在六座楼村开发了第一口温泉井,源于地下3900多米深的温泉,井口水温达43.5℃,日出水量可达463立方米,富含锶、碘、溴、偏硼酸等矿物质,水质优异,有一定的理疗保健作用。”大沙河镇瑶盛文化园负责人余志琴介绍,目前瑶盛文化园已建成并投用8个温泉汤(泡)池,赢得了“温泉水滑洗出凝脂”的美誉。
然而在两年前,热气腾腾的温泉还是一片废弃之地。2020年7月,作为丰县“五方挂钩”帮扶小组组长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支持省委驻丰县帮扶工作队驻镇帮扶,决定对备受关注的丰县大沙河镇原石油老井——丰参1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改造。
同年11月底,丰参1井中清洁温热、水质优异的地下热水喷涌而出。谁也不会想到,几个月前,这还是一口废弃多年的石油老井,经过4个月的技术改造,最终旧貌换新颜,焕发出了新的地热资源潜力,一跃成为大沙河镇打造生态和康养旅游产业的突破口。
“地下是一个大热库,是人类开辟自然能源的一个新来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燃烧一样,要将地下的热取出来。”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说。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地热能,储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成本低、节能减排,和风电、光伏等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
全面小康建设难点在苏北,关键也在苏北。“围绕节能减排与农村住房改善高质量发展目标,近年来江苏在苏北地区部署系列地热勘查工作。”叶黎伟介绍。目前,沛县安国镇地区已系统查明中深层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圈定了地热勘查开发利用前景区,地热开采井和回灌井成功出水,为苏北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资源保障,也为全省类似地区实现地热资源供暖、供热的推广提供了示范,为服务江苏省“双碳”目标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