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小学闻名遐迩,地处江苏如皋如城街道,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而且校名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可以追溯到北宋的一位名人,更与近代一位大教育家有直接的关系。
学校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年间
江苏省作协会员、江海文化研究会理事彭伟告诉记者,校名与北宋教育家、理学家胡瑗有关。胡瑗,字翼之,如皋人,他是北宋理学先驱,因为祖籍为陕西安定堡(今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所以世人尊他为“安定先生”,他创建的理学学派也被称为“安定学派”,闻名海内。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米芾、司马光、文天祥等人,都很推崇他。
(资料图片)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雉水书院创建,道光元年(1821年),如皋知县托克托布及乡绅胡萱生(胡瑗26世孙)等人在如城北部后街重修雉水书院,新建了三楹宽阔高大的正屋、一座屋檐飞翘的魁星阁;疏浚了洗砚池。不少人思量,如皋是安定先生的故里,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他的名声。况且湖州、扬州、泰州等地,早有安定书院,于是公众合议,雉水书院更名安定书院。书院经费由袁士彪等乡绅捐田维系。道光十七年,如皋知县范仕义立胡瑗故里碑,上书“宋安定胡文昭公”。胡萱生为碑撰文,纪念先人乡贤——胡瑗。
“清末,废除科举,大多书院纷纷倒闭,安定书院却华丽转身,成为安定小学。这要归功于如皋近代第一贤达——沙元炳先生。”彭伟说。
据彭伟介绍,沙元炳(1864—1927),教育家、实业家、诗人,如皋人。他与张謇同科考中进士,后又回乡与张謇一起兴办实业,发展教育,造福乡梓。沙元炳素来敬仰安定先生,还推行胡瑗的理念——读书人既要真实,也要务实。他聘请好友——同科进士金鉽任职书院山长,又在院内创办志局,辑修《如皋县志》,续写如皋千年文脉。
时至1902年,沙元炳等士绅积极响应张謇的通海地区教育规划,决定在如皋创办高等小学堂。沙先生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渐式微的安定书院。于是,他率众将安定书院改为模范蒙学堂,日后更名城市第一初等、高等学堂,1916年又定名安定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安定小学。
多位名师担任过学校校长
“创办初期,学校仅有15名学生。”南通历史文化研究者、语文老师赵宏建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沙先生又在捐款兴建如皋师范(中国最早的公立师范学校之一),十分忙碌。他还亲自兼任模范蒙学堂校长,决定将安定书院所有熟田683亩、沙田800余亩,及草田、店房全部用作办学经费。1905年,学校兴建一幢二层教学楼,共计8个教室,5个班级,师生181人。安定学堂成为如皋历史上第一所近代化小学。
据赵宏建介绍,大约在1905年,学校放假,他邀同人雅集,作有《安定学校门外池荷盛开,时暑假散学,召同校诸友,酌酒赋诗》。诗作将学生比作花朵,老师比作园丁,写道:“防害施肥慎护持,调停性质与花宜;待看万顷青红遍,才是栽培满足时。”在他的心目中,老师的责任是精心培育学生,老师的期待是桃李满天下。
于是,沙元炳为安定学堂聘用多位名师出任校长,包括他的南菁书院校友、书画家许情荃,鲁迅的日本宏文学院校友——姜佐周,诗人贾兴等。在沙元炳等名师的精心教导下,早期的安定小学走出一批批杰出的校友,像医药学家葛克全、书法名家宗孝忱(沙元炳门人,张学良秘书)、报人葛克信等,其中革命烈士甚多,包括汤景延、汤亚熊、沈诚、石俊、张兆山。1931年10月,安定小学高级部全体师生百余人在如城举行反日救国大游行,前后两个小时,至今传为如皋人爱国佳话。
一直秉承两位乡贤的教育理念
“安定小学师生一直秉承胡安定、沙元炳两位乡贤的教育理念。”如皋安定小学校长黄年忠告诉记者,1987年至1995年,安定小学妥善保存了那块清代的胡瑗故里碑;2011年,学校搬迁后,又在校园中竖起高大的胡安定雕像。安定小学的学生只要入校,便会想起安定先生。安定小学的校风“唯实”与沙元炳创办的另一所名校如皋师范的校风“真实”,不谋而合,都是对安定先生的纪念。
“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教育思想,首创了‘分斋教学’(实际就是分科教学)机制,创立了‘商讨教学’的先进课堂教学理念。”黄年忠说,“从书院到小学,前后数百年,安定一名沿用至今,是如皋文脉的延续,更是乡贤奉献的成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均由如皋教育局办公室提供)
链接:“寻迹江苏老地名”专栏由新华日报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办,在《人文周刊·文脉》版、“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交汇点文艺频道、“紫金文艺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苏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讲述地名背后的蕴藏的江苏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