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中华鲟。
【资料图】
长江中最大的鱼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个体硕大,有“长江鱼王”之称,一般能长到0.4米至1.3米,体重为50千克至300千克,最大能长到5米,体重达600千克。
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头部为长三角形,有4条吻须,小小的眼睛呈椭圆形,位于头的后半部。成年后的中华鲟身体上有5行大且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
中华鲟面对天空部分的体色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面对水底部分的体色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至腹部为乳白色,鳍为灰色且有浅色边缘。
寿命最长可达40岁
中华鲟寿命较长,最长者可达40岁。它们在淡水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长,是一种溯河产卵洄游型鲟鱼,自然分布在长江上中下游和近海。
5月至6月,中华鲟喜欢群集于河口,秋季则上溯至江河上游,进江后须在江里滞留一年,至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它们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在不同环境和生长阶段,中华鲟的食谱也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时,爱吃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和植物碎屑等;在河口咸淡水域中,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在洄游期间,它们基本不摄取食物。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
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中华鲟是国宝,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白垩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它们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保护好中华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水生态保护成败的关键。它们的野外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未监测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
为拯救中华鲟,各地近年开展了不少增殖放流活动。1981年至今全国人工放流超800万尾中华鲟,但野生种群的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自然产卵中断是当前最突出问题。在其繁殖季节的夜间,人们应关闭产卵场跨江大桥,禁止车辆通行和关闭灯光,避免惊扰中华鲟繁殖。
长江十年禁渔,给中华鲟野生种群的修复带来契机,放流成活率有望得到改善。
采写:刘春
制图:郑玲玲
图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