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万一感染怎么办?”“药都囤好了,就等感染。”……随着近期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网络上出现各种声音,大家或是担心、或是调侃,由此衍生出焦虑、过度乐观、愤怒等多种情绪,这些情绪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调节?记者咨询了长期奋战在心理抗疫第一线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箕君。
“心理会随着事物发生发展而发生变化。防疫政策不断优化,每个人身处其中,我们都需要经历适应的过程,出现各种情绪并表达这是正常现象。”李箕君说,现在不少人容易出现担心、紧张、焦虑、愤怒甚至迁怒的情绪,这是因为大家的对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生活状态存在未知,不免会对诸如“感染了怎么办?”“医疗资源会发生挤兑吗?”等问题产生恐惧。
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中,一些“心理易感人群”需要大家特别关注、保护并帮助。“今天上午,我在心理门诊接诊了20个患者,其中有近一半人都在表达因为对疫情过度担忧,让他的老‘毛病’又加重了。”李箕君提到,心理状态本就敏感、不太稳定的人群更易受到冲击。这是因为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的人,被紧张情绪影响后,就容易“选择性关注”负面信息,而越关注负面信息越恐慌,长此以往陷入恐慌心理的恶性循环。
(资料图)
“一老一小”不仅是疾病的易感人群,也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在“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背景下,“一老一小”缺乏缺少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的资源和能力,需要大家尤其家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为此,李箕君提供了三条建议,希望对绝大多数健康人群有帮助:
第一就是要选择接收权威的有公信力的疫情科普信息。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的这部分人,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没必要过度恐慌,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到医院,或者吃各种各样的药预防。这反而超出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
第二就是要接收正面抗疫信息,了解病毒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他建议,市民朋友应该注意到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供给上作出了相应的准备和预案,大家要充分怀有信心以此减少不确定性。
第三是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充分了解和评估,对本就易敏感、多虑的人多加支持关注,一旦确诊也不要另加苛责。“很好的现象是,大家对‘阳了’的调侃能够消除对阳性患者的歧视,减轻康复人群的心理负担。”
最后,李箕君提到,医务人员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作为医务人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在。但同时我想呼吁大家,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我们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交流表达,寻求更多积极抗疫资源,在心理上抱团取暖,一起朝前走。”
更多链接》》》
焦虑的自我调节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等。
调节方法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放松焦虑情绪,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做舒缓的瑜伽等。切记睡前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失眠加重焦虑;
休闲娱乐活动:焦虑症可使机体产生肌肉紧张,出现情绪紧绷、心慌等,可以通过按摩、泡温泉,以及充足的睡眠等放松身体,舒缓紧绷情绪,缓解紧张感,从而改善焦虑情绪;
社交活动: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来自我调理,提高自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适应能力,从而更好的调节焦虑情绪;
自我暗示:勇敢面对导致自身焦虑的对象,正确接纳他们带来的焦虑,并积极进行自我暗示,如“我能克服”、“我可以做到”等增加自信,逐渐适应焦虑;
转移注意力:可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转移对自身焦虑症或焦虑情绪的关注,放松心情、舒缓焦虑,如做手工、听音乐,以及同朋友旅行等;
与他人倾诉:在非急性发作期,可以同朋友、家人等理解自己的人倾诉自身情况,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寻求亲近的人帮助;
避免额外刺激:有焦虑症的患者应避免吸烟,避免食用增强兴奋性的食物和饮品,如咖啡等,这些物品中含有的尼古丁、咖啡因等成分会使神经的兴奋性进一步增加,从而加重原本的焦虑症状。
医生提醒
一般来说,轻微性的焦虑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达到自愈,而严重的焦虑症患者,必须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寻医嘱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定量服用抗焦虑药物,切忌擅自停药。正确对待自身情况,不抗拒就医与用药,有利于缓解焦虑症,降低复发可能。
如果有过度恐慌、焦虑的患者,请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获取帮助的方式请点击——江苏13市24小时热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