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个寒假,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大二学生潘澄正奔走各家包包子、炸肉圆……利用所学为村民忙年菜,这位准大厨成为村里超抢手的人!
寒冬的早晨,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仓冈村还笼罩在浓雾之中。潘澄早早起了床,他要帮同村的黄奶奶(化名)做年蒸、炸糯米肉圆。“蒸包子、炸肉圆是盐城的年俗,蒸包子寓意蒸蒸日上,肉圆是盐城 ‘八大碗’之一,同时也寓意着团团圆圆。没到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忙着蒸包子、炸肉圆。”潘澄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到这个时候就特别热闹,年味特别足。
“村里现在都是留守老人,最年轻的也已经50多岁了,我放假回来是这个村里最年轻的。”潘澄告诉记者,仓冈村离镇上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都搬到了城镇居住,念旧的老人们舍不得老家就一直留在了农村。
【资料图】
黄奶奶今年已经70多岁,一个人住,正愁过年的馒头、肉圆没人做,听说潘澄是个“准大厨”手艺非常好,于是便找到了他。“我已经帮20多家村民蒸馒头、炸肉圆了,都是他们相互推荐的。”来到黄奶奶家,潘澄系上围裙就开始忙活起来,只见他将揉好的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再摘成大小均匀的胚剂,用擀面棍将胚剂擀成一张张面皮。“其他人只会擀一样厚的面皮,我们经过专业训练可以将面皮擀成中间厚,四周薄。” 潘澄说,用这样的面皮做出来的包子底不会破,而且经过捏制可以保证包子的皮是同样厚度。只见潘澄将馅心放入面皮中,一只手托底一只手不停地提捏,一只精美的包子就制作完成了。“这小伙子手巧呢,比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还要好看。” 潘澄的巧手让村民们连连称赞。
做完年蒸,潘澄又开始帮黄奶奶做糯米肉圆。“ 我们这边吃的肉圆都会加入糯米,需要提前一天将糯米饭蒸好。”潘澄将糯米饭、鸡蛋和萝卜丝加入到肉馅当中,不停地绞打。“加入萝卜丝是我的新‘创意’。”潘澄说,当地人做肉圆不放萝卜丝,吃起来比较干。”放入萝卜丝之后,可以让肉圆更加嫩,吃起来也更鲜美。"
潘澄告诉记者,去年12月中旬学校放寒假后,他就回到了老家。“一开始也是有点无所事事,经常玩手机、睡觉。”当潘澄帮家里做了年蒸,炸了肉圆后,“名声 ”就在村里传开来了。“我包包子的速度比较快,造型也比较漂亮,肉圆炸出来都是一般大小。”潘澄立即成了村里最“抢手”的人,“ 忙起来的时候都需要预约,大家都集中在那一段时间准备年货。”由于村里现在多是老人,潘澄对大家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
就这样,潘澄奔走在村子各家各户,几乎家家忙年时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忙的时候,光包子就用了上百斤面粉。”潘澄告诉记者,不仅是仓冈村,他还去附近的宋楼村、肖荡村帮过忙,“都是我们村的邻居介绍过去的。”
让潘澄最紧张的是发面,“ 农村人都讲究过年好彩头,面发得好不好责任非常重大。”为了发面,潘澄前一天晚上就要来到村民家中,用 “老肥”也就是老酵进行和面,第二天凌晨4点多,还要加入碱水后再揉面。“我们在学校都是用酵母发面,用老酵对用量和揉面的要求更高。”让潘澄开心的是,经他手发出来的面都非常好。
到目前为止,潘澄已经帮20多户村民蒸包子、炸肉圆,每次都从一大早忙到下午,“最开心的是蒸完包子,每家都会煮骨头汤,请大伙吃肉喝汤吃包子,就像是小时候的样子。”
浓浓烟火气,融融乡里情。这位“抢手”的“准大厨”,将年味揉入面团,让美食跟上时间的脚步。流转于方寸的桌间,用菜肴诉说着农村灶台的那些岁节食事在乡间巷陌传递冬日暖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通讯员 鲍洁 葛嘉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