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北京回来的表哥带着儿子来给老妈拜年。吃着瓜子唠着嗑,老妈和表哥聊起了养老院的生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住养老院了,你知道吗?”老妈很快开启了话茬。她跟表哥介绍,“每天有人来测血压”“饭都送到床头”“上午一起跳舞扭秧歌,下午有时候打打扑克、画画” “也一块唱歌,不过我不爱唱,我就坐在后面听听”……
春节期间祖孙两人在家一起学习
老妈的这个话茬让我们很意外。去年春节,对于自己住养老院这个事,她还藏着掖着,不肯跟亲戚们说。
我的老家在山东青岛的农村,沿海地区湿度大,老妈早早地就做了膝盖置换手术,腿脚这几年越发地不灵便。父亲去世后,老妈一人在农村独居,有一次,突发脑梗,在家摔了一跤,这让我们意识到,妈妈真的老了,必须要有人24小时看护才行。
农村信奉养儿防老,一开始老妈也跟着孩子们住,但老家只剩一个大姐,她在沿海租了工棚进行海产养殖,一年365天住在简陋的工棚里,海风呼啸着穿堂而过,冬天屋里能冻出冰挂。老妈跟着住了一个冬天,身体非但没好,又脑梗了一次。我劝她来南京跟我住,老妈的头直摇,在大城市就像住进了闷罐子,她来住过一次,便再也不愿意来了。
再三考虑后, 2021年春天我们将老妈送进了当地的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这是我们当地县城最好的养老院了,护士每天给老人分发药品,测血压,护工每天还带着老人跳舞、做操。养老院的楼下就是一家三级医院,楼上的老人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可以快速抢救。
但是刚住进养老院的老妈,各种不习惯,尤其是心理上的坎还没过得去。2022年春节,大姐把老妈从养老院接回家过年,她动不动就发脾气,更是排斥走亲戚,在她的内心里,觉得自己住了养老院,在农村“抬不起头”。
但是一年多过去了,老妈的心态悄然发生了改变,她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养老院的生活。老妈的养老院有个子女群,工作人员每天就在群里晒大家的活动照片,跟网络上爆火的唐山某养老院一样,这里的老人在护工夸张的表情和大幅度的指挥下,每天也时而手指操,时而大合唱。我每次都会通过这个群去寻找老妈的身影。看到她在跟着跳舞、做操,看到有护工帮她理发、洗脚,也看到老妈的身影逐渐灵活起来,笑容多了起来。听养老院的护士长说,这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还在扩建新楼,越来越多的老人包括农村的空巢老人也开始转变思想,尝试这种新的养老模式。
养老院书法组老人在练习书法
老妈总结,“在养老院每天都有人作伴儿,住得挺好。”表哥一边听,一边搭话。“大姑你这个思想很开放,我们清华的老教授也都住养老院!”表哥在清华大学任教,是我们家族最有出息的孩子,他的话也是老妈最能听得进去的。“清华教授也住养老院啊?”“对啊,都是些空巢老人。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也得住养老院,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指望孩子养老咯!”老妈一边听一边点头。看老妈腿脚不利索,表哥又开始拿清华教授说事。“我们清华很多老教授,自己推着个轮椅,到食堂门口就打开助步器,走到食堂吃完饭再坐轮椅回去。”老妈一听来了精神,跟我说,“你帮我也买一个,我也要一个,每天练习多走路。”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过了十五,年就结束了。我早已告别老家,告别老妈,返岗上班,孩子们也即将于农历正月十六返校上课。给老妈买的清华教授同款助步器,早已到货,她每天都在姐姐家里练习走路。她打趣说,“出了十五,我也要回养老院‘上班’咯!”,并表态,回到养老院之后,她每天要在养老院来回走十趟,好好锻炼身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海琴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