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有一个自然村,名字由来起初与一个醉汉有关,后来演变为贞洁女子,最终演变成为运河女神,这就是露筋村,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邵伯与高邮的分界处。民间的顺口溜说“高邮到邵伯,总共六十六。露筋在中间,一头三十三。”露筋曾经隶属于高邮,后来划归江都,所以高邮的“秦邮八景”与邵伯的“甘棠八景”中,都有“露筋晓月”这一景。
露筋的得名不会迟于唐代,据唐朝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803~863)著《酉阳杂俎》记载:“江淮间有驿,俗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咕嘬,血滴筋露而死。”
(资料图片)
白鸟,即蚊子的别称。这个记载讲述了露筋地名的来源:一名醉汉卧睡于野地,被蚊子叮咬,血尽露筋而死,显然这是一则传说。
扬州知名文史学者、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传说的真实性不可考,也不必考,但传说往往有历史的影子。露筋在大运河边,西边靠邵伯湖,唐代时人烟荒芜,前后不着,到了夏秋的时候,这里蚊虫繁盛。古人描述的诗句也很多,比如元代贡师泰的《秦邮露筋庙》:“飞蚊撇天连白草”,清人王式丹的“秋蚊密如雾,利喙噆柔肤”。民间俗语则有“江边上的蚊子——吃客”来说水边的蚊子厉害。
到了宋代,露筋传说的主人公形象发生了变化。先是由“醉汉”变成了“女子”,继而成为贞洁烈女。据黄继林介绍,最先提到在露筋有蚊虫咬死女子的是欧阳修,并称她为“露筋女”。欧阳修在《憎蚊》诗中写到:“伤哉露筋女,万刼仇不复。”
露筋娘娘像。
宋绍圣元年 (1094)十月,米芾于路过露筋祠,写下《露筋庙碑》,对露筋女发出“一德产猗昭世典,情莫转猗天质善”的赞叹,并借此对当时士大夫道德沦丧、无视气节的行为进行揭露。从这些记载来看,在北宋中期就立祠祭祀露筋女了。
到了南宋,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祝穆的《方舆胜览》载:“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女云:‘吾宁处死,不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大致意思是:有一个女子和她的嫂子外出,黄昏时候走到了荒郊野外。嫂子到一家农舍投宿,女子为保贞节,独自坐在草丛中。草丛蚊虫特别多,女子被蚊虫叮咬得筋骨暴露,血液枯竭,最终痛苦地死去。后人感叹她的节操,为她修建祠堂,号为“露筋女”。
黄继林表示,露筋祠女神塑像端庄明丽,诗人题咏极多,诗、词和楹联历代不绝,不乏文人与露筋娘娘心灵互通,写出著名碑记和诗词的故事。他们或感叹露筋女的遭遇,或歌颂其节操,将其比喻为湖中之白莲,比作神话中的湘妃、天妃或投江的孝女曹娥。
当地露筋娘娘庙。
元明以后,露筋娘娘的形象再度嬗变。露筋的地理位置处于河湖交错地的弯道,无论是行经此地的漕船、商舶、渔舟,还是长期在此居住的民众,对于湖患洪涝都有切身的体会,寻求精神和心灵上的慰藉与庇护,露筋娘娘自然被推出来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露筋女的地位得以提升,被赋予了护漕保运、保护商旅和护佑百姓的职能。露筋娘娘的故事和形象又逐渐从贞女演变为运河船民、渔民的保护神,受到人们的尊崇和敬爱,如同闽台的妈祖和北方民众祭奉的碧霞元君。
清帝南巡,康熙为祠题写“节媛芳躅”的匾额,乾隆也曾两次入祠,并题诗两首,使露筋祠和露筋娘娘的故事名闻天下,并越传越神奇。《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了漕运总督陶澍“祷冰灵应”的故事。陶澍催督漕船回空南下,行到里运河地段时,河水忽然封冻,无法航行,陶澍入祠设祭,夜间忽然暖风劲吹,冻冰消融,船得以顺利南行。阮元曾为此作诗说“隔岸近乡井,分风扶漕舟。庇民兼利运,神闸接湄洲”,表达了对女神的敬意。
露筋娘娘护堤阻水、佑护一方平安的故事常在民间口头流传。比如“柳树护堤”。露筋祠的北面原来有一条与运河成丁字形的烧香港,一次河西五个坝被洪水冲成缺口,而且把东岸外堤冲垮,渔民入庙向露筋娘娘求救。忽然,东堤内层飘来的几株粗大柳树,横卧着挡在东堤最薄弱之处,听任狂风恶浪冲击屹然不动,东堤渔村平安无恙。洪水退去,人们发现神庙后的几株柳树有与风浪搏击的痕迹,认定是露筋娘娘所为。
露筋娘娘的故事如今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58年,整治京杭大运河时,裁弯取直,原祠建筑今已不存,民间在祠址附近重建小庙。一些珍贵的碑刻尚存,米芾的《露筋石碑记》、明万历扬州府立的《重修露筋碑记》、清光绪九年两江总督立的《甘泉县露筋镇贞女祠碑记》等保存基本完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寻迹江苏老地名”专栏由新华日报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办,在《人文周刊·文脉》版、“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交汇点文化频道、“紫金文艺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苏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讲述地名背后的蕴藏的江苏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