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说,受全球局势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
在高德荣看来,我国面临“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难以增加、外部环境不断对粮食生产和贸易造成威胁”这三项挑战。“2021年我国大豆产量仅1640万吨,种植面积为1.26亿亩,如果大豆满足需求需种植约9亿亩。扩种大豆主要挤占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玉米种植面积6亿亩左右),必然影响到主粮安全。”高德荣举例。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比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全国耕地减少了1.13亿亩。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生产依然面临着较大压力。此外,外部环境不断对粮食生产和贸易造成威胁。2022年夏季大范围持续高温,影响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开花结实和灌浆充实,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高德荣建议,要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底线不能动摇,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就对口粮绝对安全这根弦有所放松,“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必须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战略。必须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同时,建议在保持各地现有粮食种植总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合理轮作,根据进出平衡的原则予以支持,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收益。
此外,要持续提高作物单产,着力培育突破性品种。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培育更加高产、绿色、高效、优质的突破性品种,用品种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缓解耕地的压力。各级政府应持续加强对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支持,突破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培育重大品种,提高品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度,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研发推广集成高产技术。围绕高产高效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农机农艺配套、机械收获减损等关键环节,加大高产技术集成配套研究与应用。目前大面积粮食作物平均产量与高产示范方产量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产量提高的潜力所在,缩小这一差距需要各类技术的研发、集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