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地的海棠花盛开了,古代咏海棠的诗词是数不胜数。不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宋代咏海棠的诗是唐代的几百倍。根据顾晓瑜所著的《宋代诗词中的海棠意象》(发表于《名作欣赏》)一文中统计,在《全唐诗》及其《补编》中题咏海棠的共16首,到了《全宋诗》中以海棠为题材的诗就有500多首。为什么宋代人远比唐代人喜欢咏海棠呢?
(资料图)
南京莫愁湖海棠花盛开。杨素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谁是写海棠诗的第一人?
据南京师范大学李卉、程杰所著的《宋代海棠审美意蕴的提升》(发表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一文介绍,作为观赏花卉,海棠是由海外流传而来的品种。最初传入中国时还没有“海棠”的称谓,直到贾耽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编著《百花谱》,开始使用“海棠”的名称,并誉之为“花中神仙”。
经检索发现,中国古代第一首咏海棠的诗歌是薛涛的《海棠溪》:“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纱。”
薛涛生于唐朝中期,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此诗第一句写海棠溪由于海棠盛开,呈现出浓艳色彩,如同春风吹来片片彩霞。第二句变换了角度,写作者由远及近地在审视,落英缤纷,鱼儿戏嬉于水面。第三、四句,写附近的百姓,在沙滩上漂洗晾晒红色纱织品,它仿佛欲与怒放的海棠一比高低,也是希望人们不要破坏了溪畔海棠景观。
但唐代咏海棠的诗并没有形成风气,对于海棠的文学审美意蕴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其吟咏主要是体物上的局部描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神态姿韵的升华。
宋代咏海棠增多与“补亡”有关
直至宋代,海棠诗词的创作才进入繁荣期,文人有意识地将海棠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顾晓瑜在文中提出,这与宋人的“补亡心理”有关。海棠作为蜀中名花,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来到蜀中浣花溪畔,隐居了好几年,但他创作了几百首诗没有一首吟诵海棠。
杜甫为什么不咏海棠?后人猜测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杜甫大部分诗失传了,失传的当中可能就有海棠诗。二是他的母亲名海棠,为尊者讳。三是唐代并不重视海棠。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实,查阅《全唐诗》及历代诗集,就会发现初唐及盛唐诗人都没有在诗中或诗题提及海棠。而唐代诗人如薛涛、李绅、贾岛等吟咏海棠的,都出于杜甫之后。
但由于杜甫被誉为诗圣,对后世影响巨大。
唐末诗人郑谷在《蜀中赏海棠》一诗中指出“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还特意注释道:“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这大概是关于“杜甫无海棠诗”的最早出处。
《声律启蒙》(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著)还特地提到此事:“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
宋代,王禹偁、王安石、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诗歌发展至唐朝已臻于极致,宋人只有另辟蹊径,关注唐人尚未描绘的领域。顾晓瑜认为,“杜甫无海棠诗”本就是个讨巧的话题,宋人为填补这一“空白”,所以更加关注海棠,也创作了不少质量颇高的诗词。
南京虎踞路两侧的海棠盛开。 宋宁 摄 视觉江苏供图
宋代咏海棠诗增多与苏轼有关
《宋代海棠审美意蕴的提升》一文中指出,直到苏轼出现,海棠的文学地位和审美意蕴才得以提升。苏轼的海棠诗数量不多,包括《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海棠》《黄州寒食帖》《营妓比海棠绝句》四首。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淡淡的月光洒遍大地。海棠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玄宗把喝醉的杨贵妃比作没有睡足的海棠,而诗的最后两句暗用了这个典故,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中,也将“贵妃醉酒”和“海棠春睡”的典故糅合于诗句中,得到后人的普遍接受和因袭,具有开创意义。
苏轼还是第一个将海棠初开的形态比喻为“朱唇”的诗人,“朱唇得酒晕生脸”,红唇欲滴,娇艳可爱,花红叶绿,相互映衬,苏轼将海棠的娇美可人的形象衬托了出来。
在《黄州寒食帖》的这一首诗中,苏轼还将海棠花比喻为“燕支雪”,即胭脂雪,说海棠花像是在雪上抹了胭脂一样美丽,不仅写出她的娇艳,而且写出她的圣洁,提升了海棠的品格意蕴。
该文章表示,总之,苏轼的诗“使海棠的色彩美得以多层次地动感体现……以奇喻展示其开放的形态,并首创‘月下海棠’的审美模式、创造性首用‘海棠春睡’的典故,使海棠的审美意蕴得到从外而内的全方位提升,也提高了海棠的文学地位,促进了咏海棠诗的大量涌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