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然而在所有医生中,麻醉医生对于大众却更像一个神秘的存在。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程监控,在无影灯下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每一个舒适化医疗病例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但往往医院出高薪也很难找到合适人才……这个负责让你睡着,还要把你从“睡梦”中喊醒的技术,不仅仅是打一针那么简单!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借此机会,让我们走近这群幕后守护者。
(相关资料图)
手术室里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早的手术室里,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刘存明教授就已经在为一台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进行麻醉准备,动辄七八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他必须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安全。“平时大家都说麻醉医生是手术室最‘清闲’的人,普遍认为麻醉就是在患者推到手术室后打一针,让患者睡着工作就完成了,这其实是表象,麻醉工作远不是这么简单。”刘存明告诉记者。
在手术前的几天,为了确定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允许注射麻醉剂,刘存明已经开始做大量工作:依据手术方式、患者身体基本素质、手术时间长短、患者身高体重等多种因素进行术前准备,反复确定病人的心率、血压,甚至还要掌握各种不同疾病的相关知识。制定出个体化、精准化的麻醉方案,刘存明要思考的问题更加复杂。
术中的麻醉师更要有“三头六臂”的能力。“涉及麻醉的手术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所以麻醉医生往往需要全程监测。”病人多达十余项人体数据变化情况,麻醉师要依据实时情况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如果出现异常,哪怕是体温或者呼吸的一丝丝变化,刘存明也要随时处理,因此他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对于数台监测仪器不仅要用眼看,更要用耳听,专注于每一个仪器发出的声音,以确保手术一切顺利。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强度是非常大的。
“手术过程中出现任何紧急情况,都是麻醉医生牵头组织抢救,hold住全场,对平稳患者生命体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刘存明坦言,即使在术后,他还需负责让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并定期访视。因此,麻醉医生常被外科医生戏称“一般不出手,出手不一般”,也因此有了“扫地僧”的绰号。
医院里的“救火队员”随时奔赴现场
在省人民医院里,无论是病区还是门诊,只要有患者的地方都贴着6000号这个电话号码。这是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插管电话,也被大家认为是院内的“救命电话”,而麻醉科的医生们更是像救火队员般重要的存在,是急危重症抢救的先锋和主力。
“所以不少业内人士常说,麻醉科是医院里的‘120’。”刘存明告诉记者,“作为院内急救的生命热线和急救系统中的重要一环,6000号全天候通畅,当值麻醉医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有效信息,对病人情况作出初步的评估。”原来,当患者性命攸关、岌岌可危的时候,只要医务人员在院内任意一个地方拨打“6000”号,插管程序就立刻启动,麻醉医生就会拎着插管箱奔跑而来,第一时间赶赴急救现场。
刘存明解释,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而通过6000号进行的外出急救插管患者遇到的多为威胁生命的危急重症,气道管理的时间及处置方案往往有决定性作用。
手术室外这些地方也需要他们
现代麻醉学是医学领域中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我国麻醉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正在高速发展阶段。而随着麻醉及无痛理念的逐步完善,麻醉医生已经走出手术室,职责范围已经扩大到术前门诊、术中麻醉、术后康复,不仅为外科医师提供舒适便利的手术条件,还肩负着患者手术安全的重任,践行无痛舒适化诊疗的使命。
“其实像内镜室、支气管镜室、产房、宫腔镜室等区域都能看到麻醉医生的身影,为患者、产妇缓解因恐惧、疼痛、恶心,甚至呼吸困难带来的痛苦感受。”刘存明解释,如无痛分娩,使产妇有了更好的生产体验;无痛胃肠镜、人流等技术,获得了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保证了诊疗结果的准确与患者安全;难以承受的神经痛、癌痛等也在麻醉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找到了控制的方法,使被疼痛困扰的患者可以免于苦痛折磨;基础情况复杂又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在麻醉门诊找到是否可以进行麻醉手术的答案。
记者了解到,角色越来越丰富的麻醉医生在越来越多的岗位发挥作用,麻醉护士也在近几年得到发展。“麻醉护士是麻醉医生的左膀右臂,有了麻醉护士力量的加入,有效缓解了麻醉医生人手不足现状,让麻醉学科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也为医疗安全做出了贡献。”刘存明告诉记者。
通讯员 蒋金娣 邹旗 侯雨萌 金文杰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