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越剧《妈妈》25日精彩上演,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一个英勇无畏的雨花英烈形象,鲜活立于台上。稳健的台风,富有张力的表演,让人意想不到这出戏的全体演员竟然是一群十七八岁、尚未毕业的越剧学员,仅由此就值得我们为该剧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妈妈》是根据雨花英烈孙津川及其母亲孙华氏的事迹创作的红色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细读剧本可以看出,柏昱、王晓威两位编剧没有正面书写革命斗争的宏大图景,而是通过“失璋悲情”“制止劫狱”“分梨分离”“落木归家”等情节铺排和细节刻画的日常叙事,以“个体记忆”完成了家国同构,使这部“小叙事”的小作品散发出一定的“史诗”气质,实现了抵达时代主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书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母亲,是戏曲舞台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越剧中也不乏各种深入人心的母亲形象,传统戏里有《碧玉簪》送凤冠的可爱婆婆、《桃李梅》的勇敢妈妈;现代戏里则有更加著名的因孩子被狼叼走而千悔万恨的祥林嫂、《忠魂曲》中带着儿子毛岸英把牢底坐穿的杨开慧。小剧场越剧《妈妈》同样是关于“慈爱仁心”“为母则刚”“深明大义”的女性叙事。剧本做到了在回归常识、常情、常理中融入人文情怀,保有对理想和信仰的执著追求同时,发掘最能触动当代观众情愫、最能震撼当代观众心灵的亮点,实现了叙事的深度意义和“当代化”价值需求新的价值发现。
从文本到舞台,音乐唱腔、演员表演以及舞美灯光等所有环节的二度创作无疑为该剧大大加分。唱腔和音乐是决定一部戏成与败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现代小剧场越剧,《妈妈》的音乐设计在保留越剧声腔特点的基础上,还汲取了音乐剧、歌剧的音乐结构特点,进行了主题音乐创作。全剧听下来,主题音乐情感形象准确,精致而不粗俗,简练而不臃肿,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激动和供人遐想的空间,表达出情节起伏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心理状态,发挥出对整部戏的贯穿作用。这来自作曲老师杨晓海的妙笔。
除了“主题化”之外,越剧音乐“交响化”的有效实践,也为本剧增光添彩。青年作曲教师潘雪婷的配器设计,为传统的丝竹鼓板,加入了单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电子合成器,形成中西混编乐队,传统为主、西洋为辅。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情景铺垫及序幕、尾声中,立体化的音响成效、和声等,既很好地诠释了场景,又贴合地流露出人物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更具时代感,同时还不搅戏。
全剧的唱腔板式变化则更为丰富,中板、中慢板、中三板、慢板、慢中板、流水板、嚣板等等都有用到。如“车站接母”“明川被捕”等段落多用紧拉慢唱的嚣板以及散板,来表现情势的紧迫,和人物内心喷张奔放的情绪。到了第五场“哀奔殓儿”时,母亲大段唱腔中,设计了长达六七分钟的清板,令人耳目一新。越剧的清板唱腔很有特色,它不用丝弦伴奏,只有鼓板配合,特点是听得清爽,字字入耳。清板既适宜于抒发内心感情,又宜于在长段叙事中使观众可以静心聆听。本剧中,清板以摇铃伴奏,充分彰显出母亲看到儿子被行刑后的悲痛之情,催人泪下,动人肺腑。正如作曲杨晓海自述,“这个清板突出的就是个空灵的感觉,对于这位妈妈来说,儿子没有了,孙子没有了,媳妇也疯了,可谓是四大皆空,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表演部分来看,离开了传统戏曲的水袖和厚底,在现代戏尤其是革命题材现代戏的舞台上,南京市越剧团这群尚未毕业的越剧小花们的沉稳表现着实给人不小的惊喜。饰演母亲的小演员李思逸才刚满18岁,她台风稳健,扮相大气,出场的台步和身段将中老年妇女的模样刻画得十分逼真。李思逸的嗓音清脆洪亮,音域也很宽,对于大跨度唱腔可以很好地把握,尤其是那一段清板的演唱,节奏音准很稳,情感充沛,催人泪下。
越剧这个剧种的最大特色就是,舞台上的所有男性角色都由女子来扮演。在《妈妈》这出现代戏中男性角色较多,但纵观舞台呈现,这群十七八岁的女孩子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尤其是饰演烈士陈明川的小生演员丁沛孜,她扮相俊朗,身段刚毅果敢,恰如其分地赋予了陈明川这个角色英姿飒爽、英气逼人的英雄气质。丁沛孜的唱念功夫也很过硬,在狱中那段唱,高亢激昂,颇有大将风度。两位演员在狱中母子相见时的表演张力十足,抓人眼球,感人肺腑。当然,小花们的精彩表演还得益于该剧导演、梅花奖演员李晓旭的精心调教,每天从早到晚,12小时不间断地在排练场指导练习,帮助她们分析人物性格,体验人物内心情绪,从现代戏该如何走路、手要放哪里到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细致入微地给予解读示范。
小剧场越剧《妈妈》的舞美灯光简洁干练,恰到好处,把更多空间留给演员表演发挥。当然,如果用一部好戏甚至是成为时代经典的标准来比照,小剧场越剧《妈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剧情设置上可以增加更多的小细节、小事例来丰满妈妈的人物形象;文本方面也值得精打细磨,提升剧本文学性,让唱词更有文采,同时也更加符合越剧唱腔的韵脚;小演员们则需要在不断的舞台锤炼中学会对自己声音和情绪的把控,做到收放自如,塑造人物更加细腻;唱腔方面,如能凸显流派特色,设计出一两段曲调婉转、便于戏迷票友广泛学唱的唱段,则可起到广为流传的效果。
总之,瑕不掩瑜。由衷希望越剧《妈妈》在不断打磨提升中成为当代小剧场的精品之作,更加期待南越这批越剧新生代小花能在未来的舞台历练中,日臻成熟,成为优秀的越剧接班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