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交汇点讯 当失去了双手,人们还可以拥抱生活吗?3月29日,全球半机械人奥运会挑战赛(Cybathlon Challenge2023)正式打响。来自苏州市高新区狮山街道的肢体残疾人徐敏戴上了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最新研发的“机械手”,代表中国挂帅出征。作为中国唯一参赛团队,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印尼等国家的团队同台竞技,火热比拼。最终,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室青年团队在挑战赛中摘得上肢假肢组别桂冠。
“滴——”,随着比赛提示音响起,徐敏开始了她的“战斗”。戴着机械手的徐敏就像一名战士,用机械手挑战物体搬运、抓取、旋转等操作。只见她用机械手快速抓取四大瓶瓶装液体放入置物筐中,并搬运带有瓶子的置物筐到指定位置。在第二关,记者看到,即使是直径一厘米的小珠子,她也能用机械手轻松抓取,足以体现机械手的灵活精准度。随后,面对插钥匙、插卡片这类难度较高的挑战,徐敏依然毫无惧色,顺利完成挑战。最终,团队从全球7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1分45秒的成绩0失误完成比赛,获得第一名。
Cybathlon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组织的大型国际性助残康复竞赛项目,向全球科研机构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鼓励和支持来自世界各地团队开发适合残疾人日常使用的辅助技术。竞赛内容是使用各自研发的最新辅助技术和装备,处理各种日常事务。除实际比赛外,Cybathlon还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推动助残康复产业的研究,并加强与公众的对话,促进残疾人康复和融入社会。
双手,不仅仅是一种器具,更是一种接触世界、理解世界的工具。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博士后、神经义肢项目负责人胡旭晖介绍,项目团队成员均为“9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副研究员1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人,科技向善,是他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他们深知,做义肢,就要尽可能多地与残疾人接触,了解他们的使用需求。赛前,团队多次与徐敏交流,了解她在使用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修正的体验,对团队来说,获得残疾人的使用认可才是技术研发最大的价值。
“我们在绳索牵引式假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了电动手腕关节,在主动开合动作中还可以实现快速旋转的动作,调整角度也非常方便。”胡旭晖告诉记者,在本次比赛中,技术团队开发了具有手部与腕部双自由度的假肢手,依靠精确的体驱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假肢手多自由度的同步快速控制,在完成竞赛中规定的抓取重物、灵巧操作等任务时,提升了任务完成速度和成功率。
近年来,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研究室重点围绕康复医学临床需求,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理论及光、机、声、电、磁、热等多学科综合手段,开展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机能增强、功能障碍康复的机理和方法研究,开发高端康复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帮助人体机能缺失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独立生活、工作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面对高手如林的国际技术团队下的“战书”,胡旭晖认为,定当跋山涉水,一往无前。他说,本次赛事夺魁已经有力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助残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硬实力。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一代康复产品的自主研发、推广运用和升级换代,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康复辅助设备的创新研发基地,“我们将瞄准神经义肢重点技术攻关点,继续深入研究神经义肢手的运动感知功能重建,让残疾人群体用上更舒适更平价的‘智能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通讯员 胡旭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