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是正在实施中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将通过在宁镇地区开展系统考古工作,以孔塘遗址、薛城遗址、点将台遗址发掘资料为基础,构建宁镇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标尺,探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资料图片)
位于南京市高淳区的薛城遗址,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称为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从1997年以来,对这处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始终持续,不断有新的学术成果出现,丰富着人们对宁镇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认知。
薛城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迄今为止发现的南京最早村落
“薛城遗址的发现,还要从1997年8月3日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件磨制石锛说起。”74岁的高淳老文物工作者、时任高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濮阳康京向记者回忆起薛城遗址发现的经过。那个炎热的夏日午后,四个青年农民拿着一件制作精致、石质细腻的石器来到文保所,询问这个老物件是不是古董,如果是卖给文物部门又能值多少钱?濮阳康京一眼认出,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他连忙询问石锛发现于何地。四名青年回答,这是在薛城乡卫生院基建工地上捡到的。
薛城遗址出土陶罐。
出于文物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濮阳康京意识到,薛城乡卫生院的基建工地下肯定藏着“大文章”。他赶往现场查看,发现现场开挖的土坑里文化层清晰可辨,散落着大量的残碎陶器、人骨肢节、动物骨骸、贝壳等,他还采集到数件石斧、石锛、陶纺轮、陶罐等。濮阳康京作出判断,这是一处典型的古文化遗址。
在和卫生院协调,将基建工程暂停后,濮阳康京迅速将这一情况报给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很快,南京市文物局的专家来到薛城,确认此处系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久,由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保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就对已暴露的部分墙基沟槽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
薛城遗址航拍图。
对薛城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从1997年9月4日开始,到12月17日结束,发掘面积约120多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15座、灰坑91座、房址2座、灶坑2个、柱洞16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文物 500 余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997年,第一次考古发掘薛城遗址。
参与多次薛城遗址考古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高介绍,通过多次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可以确认,薛城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的一处人类聚落遗址,距今5000—6300年,总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是南京目前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可以说是迄今所知南京最早的原始村落。
5000多年前的“渔家女”
高淳地区自古水道纵横、湖沼密布。距今6000多年前,在固城湖与石臼湖间的薛城出现了原始村落。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薛城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揭示出来的遗址如今在玻璃罩下完好保存,南京远祖——薛城先民从生到死的生活似乎触手可及。
薛城遗址文化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氏族墓地,距今约5000—6000年。1997年的首次发掘中,12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115座,分布十分密集,有些区域上下叠压达到三层之多。大多数墓葬采用平地掩埋的方法,少数有长方形竖穴浅坑,未见木质葬具痕迹。
M15墓骨骸
尽管已“沉睡”了5000多年,相当一部分死者的骨架依然大致完好,这在史前考古中极为罕见,也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绝大多数墓葬中骨骸头部向东北,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二次葬、俯身葬和侧身曲肢葬。通过人骨初步鉴定结果可知,墓地基本上按照男女分区埋葬,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专家还发现,薛城先民有拔齿习俗,以及随葬猪獠牙或猪下颌骨的特殊葬俗。墓葬中,随葬品也没有明显的多寡之别,以3至4件居多,个别墓葬随葬品达20余件,随葬品可分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四类。
薛城遗址上发现了大量尚未朽坏的骨骸。
编号为M15墓的骨骸是所有遗骸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只见她仰身直肢,头向上40度,随葬有猪牙、骨锥以及陶纺轮、豆、鼎、罐、钵等七件器物。高淳区文保所所长周苏梁介绍,为了再现薛城先民的样貌,他们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张建军对M15遗骸进行了面容复原工作。张建军对头骨进行了拼合,对下颌骨进行了重新加固,对颧弓进行了必要修复,五官成形后再植入了毛发,增添骨肉。根据现场发掘的遗物,推测她生前是一位渔家女。
根据M15墓骨骸复原的薛城“渔家女”
如今,在薛城遗址的展厅,参观者能够看到这位新石器时代的“南京人”,她身高160厘米,身披人工纺织的粗麻布,脖子上挂着体现渔猎生活的贝壳饰物,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目光炯炯,隔着玻璃凝视着5000多年后的现代人。
“龙形”蚬壳堆塑,原型是鳄鱼
薛城遗址的下层,是薛城先民的居址,有房基、柱洞、灰坑、灶穴等遗迹,成组成片集中分布,距今约6000—6300年。
先民们居住的房址为近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光滑平整。房址周围分布着圆形或近方形的柱洞,部分柱洞底部垫有红烧土块或陶片作为柱础,并有过道与房址相连。灰坑分窖穴和废弃物坑两类。窖穴发现较多,呈环形有规律地分布于房址周围,多为规整的深坑,不少深坑底部发现有鱼蚌类遗骸,有的还有台阶。专家推测,先民在坑内暂时放养鱼类或螺蚌,便于捕捞食用。灰坑内还发现了大量人类吃完遗弃的鱼、龟板、螺、蚌等骨骸。
薛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平日里,这些湖荡居民依靠纺织、捕鱼、养猪和种植等为生,用雕刻精致的骨簪绾住头发,使用彩绘陶器。陶鼎是他们的主要炊器,另外还有三足钵、平底釜、浅盘豆、高圈足杯、小罐等,使用的石器则有斧、小刮削器等。
通过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比较,考古专家们发现,薛城遗址某些文化因素与邻近地区相近似,但也存在差异。薛城遗址的出土陶器就显示出较强的自身特征。如早期陶釜肩附鸡冠形鋬,腹有一圈窄檐,并见有大量外侧带凸脊的扁铲形鼎足。中期陶器以各种类型的平底釜、筒形罐、三系钵、彩绘豆等为代表性典型器物。三系、三鋬或三组镂孔等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出其文化面貌与周边的宁镇山地、太湖流域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反映该遗址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考古界将其命名为“薛城文化”,并推断薛城文化早期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二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
薛城遗址出土的玉器。
薛城遗址出土的陶器。
从1997年开始,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高淳区文旅局等单位多次对薛城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每次都有引人注目的发现。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设立考古教学实习基地。2021年,考古专家在薛城遗址发现一处“龙形”蚬壳堆塑,据推断其原型可能为湖荡地区常见的鳄鱼,与先民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彭辉副教授介绍,去年,考古队在薛城遗址揭露了一批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晚期的墓葬,并首度辨识出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的台型聚落遗存。
南京师范大学师生在薛城遗址考古现场。
对薛城遗址的前四次考古发掘总面积不到700平方米,只占整个薛城遗址6万平方米的极小一部分。记者了解到,随着“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对薛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将延续,越来越多的考古新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构筑宁镇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阐释宁镇地区在长江下游文化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