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南京市秦淮区文昌巷52号童寯故居内举行了修缮竣工揭幕仪式,故居近期将对外开放。这是一栋建于1947年的二层小楼,由童寯设计,保留着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典型样貌。
【资料图】
童寯与刘敦桢、梁思成、杨廷宝并称近现代中国“建筑四杰”,参与设计过南京下关电厂、上海金城大戏院等建筑。
如今,老城保护已是共识,一砖一瓦皆有价值,这是梁思成、陈占祥、童寯等老一辈建筑大师呕心沥血据理力争的结果。城建记者王军用《城记》一书,记录下建筑大师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也记录下北京半个世纪的城建史。
将时光拉回20多年前,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蔡元培故居险遭拆除。2000年11月23日,蔡元培故居紧靠胡同的一侧,数间房屋被严重拆损,屋顶没了,院壁一片残痕,院内几间房屋也被捅破了顶,大门两侧,被刷上两个大大的“拆”字,而刻有“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字样的石碑还在墙上。
开发方拆除的理由是“异地保护”,但未获主管部门批准。北京市文物局明确表示,蔡元培故居只能原址保护,不许异地迁建。最终,在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等学者的呼吁下,2000年11月24日开始,故居由房管部门修缮。
江苏省南京市与北京市一样,没有完整留下老城,发展是理由。南京老城面积有50多平方公里,北京老城60多平方公里,面积相当,均属较大者,不似苏州、绍兴等10平方公里左右老城,以及平遥、丽江等更小规模古城,有幸得以全城留住传统风貌。
老一辈的建筑大师,多么渴望着留住北京老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北京如何布局的问题,梁思成与陈占祥参考大伦敦计划,提出北京城市规划。大伦敦计划是世界规划史上第一次对城市与区域计划作出的重大实践,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做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
“梁陈方案”提出,将新中国行政中心搬出老城,建在西边,同时以行政中心区以南,规划一个商务区。按照他们的设想实施,北京将拥有三个相互联系又功能区分的中心区域,旧城是文物遗存丰厚的文化中心区,旧城西侧的行政中心区将集中体现新中国政治中心的形象,而其南侧的商务中心区将是一派现代都市的景象。这三个功能区将配套足用的住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从而控制住“源头”,避免交通拥堵。
可惜的是,“梁陈方案”未能落地,北京城市发展走上“摊大饼”模式。问题接踵而至,老城内,城墙被拆除,四合院为高楼大厦让路,登高俯瞰,独属于中国人的传统居住智慧消失,那是一幅画卷——居住院落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青砖灰瓦、绿枝出墙,连成层层叠叠的绿海,房屋不借外力,就能做到冬暖夏凉。
老城外,进城需求源源不断涌进老城。北京希望通过拓路,解老城拥挤之困。20世纪50年代起,北京实行道路“宽而稀”的双向交通模式,道路红线与其涉及的文物成了一对矛盾。1989年,北京著名元代道观一一东岳庙的山门,因被划在红线之内,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也是同样的原因,1998年,粤东新馆被拆除,但拥堵问题依旧。近年,北京一直在修复历史上走的弯路。
《城记》记录下北京城市发展的功过是非,也值得更多城市从中吸取经验。拓路,解不了老城拥挤之困,规划好新城,保护住老城,才是治本良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