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暮春时节,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里草木葱郁、碧波荡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潘安湖畔向西不远处,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马庄村的“王秀英香包工作室”里氤氲着淡淡的药草清香,几位村民正在穿针引线缝制香包。马庄村如何将小香包“绣”出了大产业?村民如何实现了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有”?4月27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徐州,探访马庄村以文化引领精神文明的“文化兴村”路。
三十多年前,煤炭让马庄村的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那段时间,村里酗酒赌博之风盛行,邻里摩擦不断,迷信屡禁不止……绝不能让钱袋子鼓了、脑袋空了,于是,村里决定要成立一支农民铜管乐队,把村民们的精气神搞起来。
【资料图】
没有老师教,就去外地请;没有合适的排练场所,就把村外偏远的农机站当作教学点。凭借着一股子顽劲,马庄村农民铜管乐队第二年春节就登上了县里的大舞台,一曲《西班牙斗牛士》一下子镇住了全场观众,马庄村也自此闻名四乡。打那以后,村风民风焕然一新,乐队也迎来了发展的春风——后来成立的马庄农民乐团,上过央视、去过国外,斩获过众多大奖。
三十年过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马庄蔚然成风。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周末举办农民舞会,夏季有乘凉晚会,冬季有篝火晚会,重大节日均有庆祝活动。马庄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如今的马庄人,精神文化生活过得津津有味。
因“文”而兴,更要由“文”而富。由农民乐团所带来的辐射效应,使马庄人尝到了文化的甜头,他们把握时机,走上了以文化致富的好路子。
如今,马庄已经用一只小小的香包“绣”出了大产业。记者现场走访时看到,古色古香的香包文化大院里,制作室、体验馆、展示销售馆、研发工作室,各个功能区一应俱全,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参观香包制作过程、选购喜欢的样式,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和行业领先的运营转化公司合作,组建了马庄香包运营团队,开通了抖音电商平台。目前新开发功能性香包和特色文创产品80余类,研究配制中药配方16个。”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告诉记者,自香包产业化以来,年均产值达8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400个,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小香包”得到“大实惠”。
随着马庄村旁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马庄村也开始向旅游经济转型。依托潘安湖景区的蓬勃发展势头,马庄村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先后对全域三个自然村基础配套、景观绿化等进行全面提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目前,马庄村正积极与潘安湖一体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努力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今年1月至3月,我们的旅游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这对我们马庄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王侠说。
眼下,蓬勃发展的马庄村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新的故事——每年演出100多场的马庄村民乐团、供不应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庄香包”、国家4A级旅游景区潘安湖湿地公园……如今的马庄村傍湖而居,鸟翔禽鸣、草绿花香,每年引来众多游客。
“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马庄这个苏北的小村庄,正在将一曲乡村振兴之歌越唱越响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文 王悦谋/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