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煤矿工作到投身金融业,从农业银行江苏分行起步到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勃兴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和助推者。连续三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他表示,“江苏一直处于全国改革发展前沿,我为我是江苏人而自豪”。
(相关资料图)
“我要回到故乡做贡献”
1944年,戴相龙出生在江苏扬州仪征县朴蓆乡。“我的家乡原先并不富裕,10岁开始我就当了织席小助手。”戴相龙早早意识到学识的重要性,奋力苦读,考上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但毕业后却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圭山煤矿工作,一干就是10年3个月。井下运输工、采煤工,他都曾干过,也在财务科、宣传科干过。
1978年,这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戴相龙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在得知人民银行江苏分行急需要财经方面的人才之后,戴相龙立马买了一张8分钱的邮票,给当时的行长写信毛遂自荐,没有想到行长真的选中了他。“当时,就是想着回到故乡做贡献,与家人团聚,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1978年年底,戴相龙进入人民银行江苏分行工作。
1981年底,江苏省委选拔30多名年轻处级干部到县委、县政府任职,戴相龙便在其中。这段在基层积累起的经验为戴相龙日后担任国家金融部门领导职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到国家金融机关以后,我一直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电话的那头,戴相龙回忆说,在国家金融机构工作,首先要服务好全国,同时,他也关心和支持江苏的发展。“我曾支持有关市(县)发展汽车制造业和对大型银行的后台服务项目,支持建设民用自来水厂,改善乡镇交通。”
而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他负责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管理体质改革试点。2000年4月,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先后到徐州市、淮阴市、扬州市进行了大量调研,并负责在江苏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把县和乡的农村信用社合并成一个独立法人,并且逐步发展为县、市农村商业银行,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20多年后,再次回首这段历史,戴相龙认为,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在我国金融改革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故土文化影响我的一生和子孙”
有缘的是,早在1980年戴相龙就接受过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那时我刚工作调动,对采访我的新华日报记者说:此生,我一定‘明大义、干实事、当公仆’。”四十多年光阴如梭,如今再次与新华“相遇”,戴相龙笑着说,他还要继续完成这句誓言。
戴相龙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金融机构更需发挥“四敢”精神,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为改革前沿的江苏既需要敢拼敢创新,又需要时刻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江苏金融界要及时总结和汇报金融改革和发展工作,扩大与周边省市金融同行工作的交流,为全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一条大运河,千年扬州城。运河就像故乡幻化出的细线,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念,也牵动着游子们的心。无论身处何处,每年春节,戴相龙家中年夜饭一定会有淮扬菜的身影。“我还收藏了许多扬剧碟片,有空时就听一听,有《红楼梦》《野猪林》《乔奶奶骂猫》《五女拜寿》《扬州小调》等,我是听扬剧长大的。”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看到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戴相龙非常高兴。今年5月初,他正读初三的孙子学校里组织扬州游学活动,戴相龙知道后专门向孙子讲了许多有关扬州历史文化的故事。他说,自己是从这里成长的,要把故乡的烙印传递下去,“故土文化影响我的一生和子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惠虹/文 邓宇轩/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