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即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34%,而在两年前,这个数字是1112家,净增近600家。为何越来越多企业拥抱ESG?围绕ESG,江苏企业做了些什么?这一外来概念,在落地时又面临哪些争议和难点?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双碳”背景下的又一风口
ESG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在乎者即赢家》(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ESG理念,倡导企业、金融机构等在计划制定、决策和运营过程中,除了关注营业收入、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
(相关资料图)
“ESG理念中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的关注,与可持续发展观、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国家‘双碳’目标等相契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建立从2019年开始关注ESG,课题组曾对疫情前后国内市场ESG投资组合进行理论研究。“当时国内鲜有较好的ESG评级机构,我们综合考虑样本数量、评级时间跨度等因素,最终基于彭博ESG评级数据,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股票投资组合。研究发现,总体上,评级靠前的组合,比评级靠后的组合,波动性更低、收益表现更好,这一特征在疫情后尤为显著,说明ESG资产在市场动荡时期表现稳健。”
“ESG评价可以帮助识别到传统财务指标之外的风险。”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江苏银行加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后,开始研究环境信息披露以及ESG体系,他以环境保护因素举例,随着政策变化,比如国内“双碳”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发展可能受限,面临一定风险。
尽管ESG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少国内企业已经积极投入,将相关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2023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日前发布,40家企业入选,其中,来自江苏的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入选。
盛虹集团曾向各利益相关方发放重大性议题调查问卷,收到1455份回复,充分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对公司的期许与建议,并对重大性议题进行分析。“我们识别出5项高度重要议题、14项中度重要议题、7项低度重要议题,为提升ESG管理提供依据。”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还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打造二氧化碳回收制新材料、再生纤维、光伏级EVA等多个绿色产业项目,其中再生纤维全球市场占比超过50%,光伏级EVA全球市场占比超过30%,都做到了全球第一。
“协鑫科技肩负着‘专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使命,将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在公司发展战略中,持续推动ESG工作建设。”协鑫科技副总裁宋赟波告诉记者,公司坚持生产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绿色产业新生态,其研发制造的颗粒硅于2021年获得法国国家能源署颁发的碳足迹认证证书,每千克颗粒硅碳排放量在37千克二氧化碳,创下国内外最低硅料碳足迹纪录,同时在生产中持续推进节能减排,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同比下降45%,综合能源消耗密度同比下降41%,总耗水密度同比下降56%。
向“含绿量”要“含金量”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对集团发展带来正面积极影响。”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ESG首先促进了公司绿色生产体系和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目前盛虹集团已经构建了源头削减、过程管控、循环利用的绿色生产体系,建设了丙烯腈、光伏级EVA、再生纤维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向“含绿量”要“含金量”,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油、煤、气”三头并举的核心原料大平台全面成型,盛虹大的产业格局已经全面打开,集团正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三大领域方向,加快研发出更多“独门绝技”,培育出更多单项冠军产品。
商业和机会增长是启动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动力。在低碳减排、节能降耗、绿色智造的进程中,协鑫科技的融资渠道也得到拓宽。“近年来,全球大量资金涌入ESG投资领域,ESG评级较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比如,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投融资受到广泛重视,资金也开始流向碳减排领域。”宋赟波介绍,协鑫科技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点产业之一,将吸引全球ESG投资人关注,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获得新的商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商业秩序中迈向基业长青。
更多金融资源也在投向ESG相关领域。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江苏银行总行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2022年银行董事会将下设的战略委员会升级为战略与ESG委员会,目前共设有11家绿色支行,形成了三级联动。与此同时,江苏银行在国内率先上线信贷客户ESG评级体系,将ESG融入风险评估,筛分优质资产客户,对评级高的客户,在审批、定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评级差的则给予相应惩戒,并创设“ESG表现挂钩贷款”。今年4月,镇江首笔“ESG表现挂钩贷款”落地,贷款金额达人民币3000万元,由江苏银行镇江大港支行向镇江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发放,银行将ESG表现纳入授信全流程,鼓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统一标准防止被“工具化”
虽然“含绿量”往往意味着“含金量”,但企业投身ESG,依然困难重重。“ESG是长期价值投资活动,短期内可能增加投入,对短期财务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ESG实践需要权衡短期目标和长期价值,处理好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王建立说。
在实践层面,标准成为ESG的争议点之一。宋赟波认为,目前国内ESG披露尚未形成统一指引和标准,存在ESG指标覆盖范围广、核算难度大等问题,“海外投资者所参考的国际主流评级体系的ESG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政治差异,可能导致对于中国企业的评价不够客观,投资机构难以依据评估结果对ESG风险和ESG价值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目前全球有数百家ESG评级机构,每个机构的评级体系在等级划分类型及覆盖议题、指标权重、信息来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同一企业的评级结果可能存在分歧;而从企业角度来说,ESG信息披露质量是一个影响其评级分歧的重要因素。”王建立说,与此同时,企业是否真的进行了ESG实践也需要甄别,一些企业在自主披露的信息中会夸大ESG活动和效果,存在“漂绿”行为的企业不在少数,ESG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进一步引导和规范。
“漂绿”行为会导致ESG成为个别企业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但标准的形成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好在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进行ESG评级时,数据信息获取很难,ESG评级涉及一些不在传统银行信贷尽调范围内的指标,比如用能、污染物排放、员工性别比例、工资水平等,这些额外信息客户提供意愿不强,目前国内也没有强制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有些地方也在探索通过征信系统,收集散落在社保、环保等不同系统的企业大数据,从而为评级模型搭建提供基础。
宋赟波也介绍,协鑫科技正在强化ESG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数字化管理对公司ESG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实现ESG管理持续监测,提升企业ESG信息管理能力和ESG治理水平。
更多企业还亟待社会层面的整体支持。“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氛围。”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用废旧塑料瓶生产的再生纤维,会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但目前有一些不良企业将原生纤维冒充再生纤维售卖,不仅打击了再生纤维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也为市场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他因此建议,要加强再生纤维标准、认证和监管体系建设,支持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推广,政府采购领域优先采购经过认证的绿色纺织产品,同时加强对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引导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澄 王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