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全国许多城市对公交专用道实行优化管理,具体内容以调整专用时段、放宽使用车型为主,这被广大驾车人解读为“共享公交专用道”。比如北京,在5月下旬给部分公交专用道新安装了“工作日”字样的标识,从6月1日起,凡有这种标识的公交专用道在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里,均向社会车辆开放。
在江苏,这样的调整优化来得似乎更早些。南京除了单行线逆向设置的公交专用道仅允许公交车通行外,其他的公交专用道在专用时段内都允许校车、大中型新能源客车等特殊车辆通行。扬州自今年2月1日起,把市区公交专用道的专用时段从7时至10时、16时至19时调整为7时至9时、17时至19时,就是说,把早晚高峰的公交专用时段各缩短了1个小时。
这些举措,看起来是让渡了一部分原为公交车所有的专用通行权,而给社会车辆提供了更长时间、更多路幅的通行便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要看到公交专用道20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我国自1997年在北京长安街开通第一条公交专用道以来,至今,全国公交专用道的总长度已超过1.8万公里。在公交优先的大背景下,各大城市纷纷在市区主要交通走廊开辟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优先路权。南京现有公交专用道总里程已达534.5公里,盐城、扬州、徐州等城市的公交专用道也都在150公里左右。
公交专用道里程这个数据,直接体现城市支持公交优先发展的决心。通行条件得到良好保障的公交车,也确实能吸引很多小车出行人群向公交转移,从而带来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但是,在同一时间点,社会车道拥堵不堪、公交车道却空空荡荡的场景,在城市里并不鲜见,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低的问题也因此常被公众所诟病。这次优化公交专用道管理,可谓正当其时。
另一方面,在城市绿色出行体系中,轨道交通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据交通运输部的行业统计公报,到2021年底,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275条,比上年增加49条,运营里程为8735.6公里,比上年增加1380.9公里。
轨道交通运量大、班次密、速度快的特点,对出行人群构成强有力的吸引。今年1至4月,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超过87亿人,同比增长39.3%,在291.4亿人的城市客运总量中,占比接近30%。而公交车运量为126亿人,同比下降1.7%,在总量中的占比约为43%。
其实,在全国城市客运量的构成中,轨道交通占比与公交车占比一涨一跌的情形已持续多年。查看往年的统计数据可见,轨道交通占比已从2012年的7.1%稳步增长到2021年的23.9%,而同一时间的公交占比则从六成多下降到不足五成。在很多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绿色出行、首选公交”的理念,已被市民用脚投票改写成“首选轨交”。刚刚过去的5月,苏州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51万人次,在该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中占比超过68%,主力军的地位突出。轨道交通一骑绝尘式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公共交通体系的构成。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对公交专用道实行优化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让有限的道路资源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这符合公众需求,也体现城市交通治理的智慧和温度。
时代在发展,客流必然会在城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迁移,公众会对更高品质的出行产生更多需求,类似网约车、共享单车这种全新出行方式还会涌现……如此种种,不断考验着城市交通管理的应变能力和精细化水平。让城市交通出行更加便利顺畅,是城市让人们宜居安居的题中之义,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必然要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文/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