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记者6月9日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南京日前印发《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生活圈居住区周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新要求。
(资料图)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处长苏玲介绍,新版《标准》在2015版基础上进行优化,相当于新版15分钟生活圈“教科书”。
生活圈“教科书”更细致了
相较老版,新版“教科书”明确居住街坊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提出服务人口1000-3000人的设施配置要求,包括物业综合服务站、儿童、老人活动场地等共12类设施。
《南京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也同期发布,导则相当于生活圈“辅导书”,对《标准》中的要求给出了较优解,例如开设4点半课堂、打造儿童慢性上学路、通过城市体检提升公共配套的可达性等。
“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药服务圈”“15分钟阅读圈”……近年来,各个“专项圈”层出不穷,15分钟能走出什么圈?新版《标准》参考国家、省、市各个“专项圈”以及相关要求,较老版做了补充,让15分钟走出更多可能。例如,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体育活动站/场”的设施内容补充5人制足球场、乒乓球、门球等球类场地。
为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要,以建设“完整社区”为目标,依据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参照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经验,新版增加设施小类共计26项。
生活圈主动适应老龄化新变化
此次修订在保留基层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新增居住街坊级(服务半径为150米-250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顺应“居家为主,机构兜底”的新时代养老设施配置原则。考虑到老人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受限问题,同时居家养老设施现行配置路径,新版《标准》在居住街坊内增加布点,保障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
南京老龄化程度接近20%、床位数紧缺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结合南京实际情况,新版《标准》上调“社区养老院”的床位数,下调床均用地面积。
新版《标准》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提出在老龄化程度大于20%的地区,建议按比例适当增加千人指标。
为持续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新版《标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新增“医养集中布局时,鼓励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促进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并应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卫生防护需求,增加建筑联通和拆分灵活性。”在“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中新增“可与社区卫生中心毗邻设置,合作运营,形成医养和康养结合的布局模式,并应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卫生防护需求,增加建筑联通和拆分灵活性。”
新城老城不同适用方式
考虑老城内外建设发展、资源分布差异,《标准》做了不同要求,例如,折减老城内指标中学与小学用地指标。
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标准》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标准》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应结合人口情况和实际需求,依据《标准》执行差别配置,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鼓励功能混合、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作硬性要求。
为准确了解居民对距离的实际需求,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前期开展了问卷调查。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青介绍,调查发现,培训学校、邮局和银行网点等需求相比过去在减少,而社区公园、室内体育馆等的需求在增加;老年人对社区设施黏性高,儿童对教育类设施需求度高,上班族则对设施种类需求多;居民对步行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公园、商超菜场等的需求度超80%。
放眼江苏,15分钟服务圈的探索在火热开展。《江苏省“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健全商业、教育、养老服务、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等居住配套功能。“南京在省内较早探索生活圈配套设施,早在2005年就推出相应标准,此次标准修订,也是在为江苏生活圈建设探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王承慧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