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山雄水秀,地杰人灵。形胜名迹作为南京独特的文化地标,成为历代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明代《金陵四十景图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入《江苏文库》,作者朱之蕃也被《江苏文库》列为江苏名人。这是金陵历代风景中完美的组图之一,为清代“金陵四十八景”奠定了基础。
根据《江苏文库·研究编》中“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介绍,朱之蕃祖上世居茌平(今属山东聊城),他则生于南京,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状元,官至吏部右侍郎。
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馆员姜雨婷是《江苏文库·书目编》中《金陵四十景图咏》提要的撰写者,她介绍:“朱之蕃不仅才华横溢、能文善诗,书画也是一绝。”根据史料记载,朱之蕃“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徵明笔意”。
(资料图片)
朱之蕃的字画不仅国内闻名,在海外也大有名气。《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了朱之蕃的有趣故事。1605年,他奉万历皇帝之命出使朝鲜,当地人仰慕朱状元的大名,纷纷拿出名贵的貂皮、人参等作为礼品,请朱之蕃作画写字。后来他将所获礼品全部出售,另外购买了书画古器,所以他的收藏富甲南京。如今,南京莫愁路有朱状元巷,就是因为朱之蕃曾经居住在这里。
在朱之蕃之前,南京已产生了金陵八景、十景、十六景、二十景,那么朱之蕃为什么会绘制金陵四十景呢?
《金陵四十景图咏》里的“钟阜晴云”
《金陵四十景图咏》卷首序称:“宇内郡邑有志,必标景物,以彰形胜、存名迹。金陵自秦汉六朝,夙称佳丽。至圣祖开基定鼎,始符千古王气,而龙盘虎踞之区,遂朝万邦、制六合。”
姜雨婷道出了朱之蕃创作的初衷:“序中表达了‘景物’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朱之蕃认为之前以八景、十六景题咏金陵者,不足以观金陵名胜全景,所以自己要为龙盘虎踞的金陵‘彰形胜、存名迹’。”在创作过程中,朱之蕃极为用心。“他搜讨记载,得到了四十景,并嘱托画家陆寿柏(生平不详)亲自到景点去,根据实景逐一描摹,然后自己一一写了引言,记录地理位置、古今沿革以及可看的景色,并且在后面附诗一首,编成《金陵四十图咏》一书。”
南京地名专家王聿诚认为朱之蕃的《金陵四十图咏》也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最直接的渊源是万历年间余孟麟所著《雅游编》中的二十景,而且中间还有一段故事”。
据王聿诚介绍,明万历二年(1574),余孟麟殿试夺得榜眼,授予翰林院编修。他辞官以后,一共写了二十首金陵风景诗,并且约好友焦竑、朱之蕃、顾起元一起为二十景赋诗。余孟麟汇总成《雅游编》,每个景名下都写有小引,简明扼要地记载了景点位置、主要景观及其来历。
《金陵图咏四十景》报恩灯塔
天启三年(1623),朱之蕃再次见到余孟麟家藏《雅游编》刻本,此时余孟麟、焦竑都已去世,朱之蕃无限感慨,决定将胜事延续,以此来纪念旧友。因为自己年老患病,已不可能实地探访,只能通过搜检文献的方式,觅得金陵美景四十处。
与二十景相比,四十景有哪些变化呢?王聿诚介绍:景名统一为四字,更加有了诗意。如“钟山”改为“钟阜晴云”,“雨花台”改作“雨花闲眺”,“燕子矶”改作“燕矶晓望”,“灵谷寺”改作“灵谷深松”,“达摩洞”改作“达摩灵洞”,“清凉山”改作“清凉环翠”,“梅花水”则放大为“幕府仙台”。《雅游编》唱和的特色也得以继承,每一景都有朱之蕃与南京太常寺卿杜士全的七律唱和。
朱之蕃的四十景景点排序也很有“讲究”,他在序中特意强调了金陵“龙蟠虎踞”的“王气”。
《金陵图咏四十景》石城霁雪
比如《金陵图咏四十景》前四景依次为:钟阜晴云、石城霁雪、天印樵歌、秦淮渔唱。为什么“钟阜”“石城”排在最前面呢?研究者吕晓认为,从两景的小记可以看出端倪:“改钟山之名曰蒋山。南北并连山岭,其形如龙,故孔明称为钟山龙蟠。”“因石头山堑凿之,陡绝壁立,孔明称石城虎踞,是其处也。”
后面景点为天印山和秦淮河,其实是对金陵王气的进一步阐释。天印山是南京城南的方山,据说当年秦始皇南巡至金陵,有方士见方山形如“天印”,认为金陵地形有王者之气,于是秦始皇下令掘断连冈(方山以西)以通河水,泄其王气。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朱之蕃将钟山、石城、方山、秦淮列于四十景之首,用意显而易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