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秀丽富饶的扬子江畔,到绵延高耸的唐古拉山,江苏与拉萨,相隔3800公里漫漫征途,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却因对口支援而紧密相依。自1994年江苏建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工作机制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九载。去年6月,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开启了援藏工作新征程。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近日跟随采访团走进拉萨,深入了解一年来,江苏援藏干部人才如何聚力“产业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等重点任务,落实江苏“十四五”援藏项目规划,在推动拉萨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征程中,书写走在全国前列、富有江苏特点的绚丽篇章。
拉萨市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交汇之地。盛夏的高原在这里展现出最美的姿态——白云悠悠,水草丰茂。近日,记者走进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在村口的滑滑梯旁,56岁的村民巴桑措姆正带着她11个月大的孙女玩耍。不远处,三五头牛安静地卧在居民楼旁的牛圈里,旁观大大小小的车辆在干净整洁的路上来往。
(资料图片)
而在三年前,村里的环境还不是这样。“以前我们这到处尘土飞扬,只要一下雨,路上就都是泥,走两步就会脏了一身。”巴桑措姆回忆,老百姓特别希望生活环境更干净卫生。
2020年起,为了改善协荣村的居住环境,泰州市援藏工作组将援藏资金集中,先后投了两批资金完成了协荣村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生态宜居建设工程。记者了解到,项目建设以来,新建道路近3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 7675 米,此外,还实施了村庄亮化、绿化工程,新建大小停车场、休闲观景广场等附属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出行不畅、生活生产环境脏乱差、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等问题,彻底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泰州市援藏工作组组长、曲水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明介绍,该项目建设期间带动本地农牧民务工和机械收入 242 万元。如今的协荣村作为美丽乡村“样板村”,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旅游村庄。
医疗保障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之一。对于拉萨市林周县的老百姓来说,在家门口看到来自苏州的医生早已不是梦想。2021年,江苏援藏投资300万元在林周县人民医院建设了拉萨市首台套远程超声诊断系统。该系统以远程超声机器人和5G智能设备为核心,可实现苏州——林周、县区——乡村实时超声扫描。
“憋气,肚子鼓起来,放松,再鼓起来……”视频那头,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主任邓学东正手握操作杆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视频这头,连着超声探头的机械臂正根据邓学东的动作方向、幅度在当地村民胡大爷腹部移动。“胡大爷患有肝胆结石,我们这边的医生将他的情况汇总后,会与苏州医院对接,通过这样的方式由超声科专家远程超声检查。”林周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苏州市立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葛劲超介绍,目前两地已经开展近50例远程诊疗。
一直以来,江苏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确保80%以上资金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让援藏成果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2020年,在农牧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南京市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的“溪桥工程”启动。“我们这高原地势复杂,每逢雨季,溪水湍急,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墨竹工卡县吉古村村民米玛告诉记者,很多溪水都挡在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上,村民会把木板铺在石头上做成简易板桥,但汛期雨一大,这种桥经常会垮塌。“溪桥建成后,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去县城买东西,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
“溪桥全部采用‘装配式’水泥桥,彻底解决了土石桥易损毁、易断通的难题,大大降低了道路行驶的安全隐患。”南京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宋建介绍,到目前,整整100座便民溪桥已经覆盖全县8个乡镇、40个行政村,惠及农牧民群众1.46万户、5.6万人。而“溪桥工程”也被当地农牧民称之为“连心桥”“暖心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文 周天琦/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