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舞剧《红楼梦》凭借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功摘得“荷花奖”舞剧奖。
(资料图)
这部舞剧的主创和主演班底皆为中国舞蹈界新生代的杰出代表,他们从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解构文学经典,将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故事和情感再度呈现于舞台之上。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创作的心路历程。
“荷花奖”有着怎样的分量?作为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荷花奖”其奖项权威性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属同一级别。“荷花奖”舞剧奖是对全国新创作优秀舞剧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一次最高艺术水准的巅峰对决。此次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能从众多“顶尖高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仅有的4部获奖舞剧之一,实属不易。
“能够摘得‘荷花奖’,对于舞剧《红楼梦》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对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获奖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导演李超正在剧场排练,表达“祝贺”的手机短信此起彼伏地响起,打开信息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激动和兴奋如潮水般涌动。
回忆起终评当晚的演出,李超对于当时的紧张与期待仍记忆犹新。演出前,剧场突发了小故障,吊杆无法正常升降,导致整个剧目包括灯光和演员站位等都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现场一度陷入了小小的慌乱之中。“舞团里的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全身心地进入了一种‘备战状态’,后台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见。”这突发的故障让李超的压力瞬间上升,面对意外,整个团队迅速制定了应急方案,做出了最佳的调整,确保了演出顺利进行。
“荷花奖的比赛高手如云,我和我的团队都希望能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高质量的演出版本。”当晚,“十二金钗”纵情舞动,配合着灯光所呈现出来的极致梦境,再造了“大观园”的奇迹。演出结束后,李超和另一位联合导演、同时也是剧中贾宝玉的扮演者黎星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我们将这次比赛视作为舞剧《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节点’,拿下荷花奖,让我觉得这个作品更加圆满了,就好比我们在剧中结尾设计的‘团圆’情节,当‘团圆’真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的时候,心里满是美好和兴奋。”
一部作品的成功,需要千锤百炼。为了备战荷花奖,主创团队如同一位艺术“匠人”,以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精雕细琢”,他们反复推敲舞剧中每一个细节,追求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确和优雅,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细腻。导演李超和黎星将参评“荷花奖”视作为一个打磨作品的契机,“正式比赛前,我们整个团队来到了上海舞蹈中心的舞台,又重新排练了两周,对舞台做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是多媒体方面,有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重新包装与升级。”
排练时,李超与黎星达成了共识:演员一个小眼神、小动作的拿捏,都需要与原著“严丝合缝”。因此,他们要求每位演员不仅要熟读原著,还要为角色写人物小传,将自己对角色的深入剖析,通过动作、姿态和表情,传递出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比如下半场黛玉之死后,宝玉在舞台上的独舞呈现,我们特别增加了起舞前的一个‘空拍’。这个空拍成功地让所有人的心跳‘漏’了一拍,因而也积蓄了更多的情感能量。”
贾宝玉的率真与纯情、林黛玉的聪明机智、薛宝钗的沉静优雅……舞剧中,每一位舞者都以纯熟的功底和灵动的身姿展现了角色的独特魅力。尽管已经看了几十场演出,但每一次上场前,李超仍然会感觉紧张。演出时,他常常站在舞台的上场口张望,被舞台上演员们的情绪高低起伏所感染的同时,又深感无比幸运,“能够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呈现出年轻一代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并且被大多数人看到,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
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在江苏大剧院完成首演以来,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为缓解众多观众“一票难求”的遗憾,作为“荷花奖”舞剧评奖闭幕演出剧目的《红楼梦》,不得不临时加演了三场。李超表示,中国舞剧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观众们看到了通过舞蹈去诉说中国故事的这个通道。今年获得‘荷花奖’的四部作品都是在讲述中国故事,表达动人情感。”
“我们不仅通过舞蹈呈现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与情感,与观众达到了一种共鸣。很多观众说他们在红楼众生相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我想正是这种‘共鸣’,成为了支撑观众二刷、三刷的动力。”
舞剧《红楼梦》的成功获奖,不仅是对这部舞剧的认可,更展示了年轻一代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以音乐和肢体的和谐交融,将《红楼梦》这座文学巨山重新塑造,让它焕发出当代审美的光彩。“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东方美学的力量。”李超相信,这一次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创作中永远扎根着传统文脉,而我们创作的方向永远是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实习生 谢逸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