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31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发射的天宫空间站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舱段“梦天实验舱”,“太空家园”即将三舱合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闻新介绍,这次发射任务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结构组装完成的收官之战,空间站“太空一期”将在今年年底完工,待到神十五发射后,天宫空间站将迎来百吨级最大构型。
【中国空间站“太空一期”竣工在即】
【资料图】
空间站“大变身”,完成T字构型组合体建造
为了迎接“梦天”实验舱的到来,已经在中国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了将近大半年的神十四乘组做足了准备。航天员们提前“洒扫庭除”,整理了空间站内的相关物件,方便“梦天”与空间站进行对接。
据悉,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发射质量约23吨,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采用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提供能源,通过舱段转位技术实现空间站在轨建造与组装,具有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和微小飞行器释放功能,配置的暴露平台能提升空间站对载荷的支持能力。可为航天员提供约32立方米的工作活动空间,为应用任务提供13个舱内实验机柜和37个舱外标准载荷工位支持。
“梦天”实验舱虽然是个发射质量达到23吨的“大家伙”,但与空间站对接的时间却不算长。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后,“梦天”将在11月1日凌晨的4:30左右,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节点舱的前向对接口进行对接,并进行转位操作。届时,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在同一平面形成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
按照空间站“1+1+1=1”的核心设计理念,三舱最终将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的实验将更加丰富
不少读者也许还记得前不久的“天宫课堂”,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带来了多种实验,以生物实验为主。“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后,航天员可以做实验的种类将更加丰富。据悉,“梦天”实验舱能够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多相流与相变传热、基础燃烧过程、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
此外,在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的基础上,梦天实验舱中将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氢钟、铷钟、光钟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构成在太空中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系统,开展引力红移、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等前沿的科学研究。
将实验室搬到“太空”,而且还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新突破。
我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即将完成
闻新教授告诉记者,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的 “空间站时代”,伴随着“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即将完成。”闻新介绍,我国空间站计划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在此期间还会有神舟飞船载着航天员一趟趟往返,天宫空间站将逐渐发挥太空母港的重要作用。未来还可能有更多的航天器与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接受在轨服务,而目前的“T”字构型组合体也具备舱段和应用支持的在轨扩展能力。
【本月底,我们或将迎来天宫空间站最大构型】
久经考验的“胖五”再度披挂
这一次,负责运送“梦天”实验舱的,依然是读者们的“老朋友”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因为外形胖乎乎的,不少人也直接称呼它“胖五”。
专家告诉记者,长五B火箭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主要用于空间站舱段等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发射任务。此次发射是长五B火箭首次执行快速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突破了零窗口发射和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等多项关键技术。
身强力壮的“大力士”,自然能扛的东西也会更多。闻新教授告诉记者,核心舱和实验舱的体积都不小。“在发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运载火箭的承重能力成为了发射成功的关键。经过几次考验,‘胖五’的表现的确优秀。中国航天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美国航天的差距又缩小了一些。”
神十五“安排上了”,六人在轨将是新挑战
“对于飞船而言,空间站就是‘码头’。同时,空间站也是太空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里面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闻新教授告诉记者,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和载人多等优点。
一个月之后,中国空间站的确将迎来新的载人挑战。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神舟十五号有望于本月底发射,将神十五乘组送进太空,他们将于神十四乘组在空间站进行汇合,首度实现六名航天员在轨的新挑战。到那时,我们或将会看到的天宫空间站最大构型:天和一号核心舱+问天号实验舱+梦天号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规模近百吨级。
【“太空一期”不孤单,它也有“小伙伴】
未来还将发射“巡天”光学舱
据悉,中国的空间站未来还有一个重要计划,在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光学舱命名为“巡天”,具备自主飞行能力,正常任务时与空间站共轨飞行,进行高分辨率天文观测,开展天体物理和空间天文学研究。需要燃料补给和设备维修时,光学舱可与空间站对接,进行推进剂补加和设备维修维护,提高自身寿命和工作性能。
【“太空一期”建造“时间线”】
中国空间站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组装建造的?一起来看——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1年5月30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首次以“空间站组合体”姿态在轨飞行。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入轨,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2021年9月18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并绕飞至前向端口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准备迎接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的来访。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站居住6个月。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是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
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2022年7月25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2022年9月30日,经过约1小时的天地协同,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转位期间,问天实验舱首先完成相关状态设置,而后与天和核心舱分离,之后采用平面转位方式完成转位,并与节点舱侧向端口再对接
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梦天实验舱的加入标志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的基本构型完成。
接下来,空间站还将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的到来,届时将会有六位航天员齐聚空间站,让我们期待两批航天员在轨共同生活的历史时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