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在现有医疗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打通国家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群众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线探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村民就医环境十年大变样
“又出诊啊!可有时间来帮我测个血糖?”11月14日早上七点半,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胜利村不少村民已吃过早饭,坐在背风处唠嗑。看见村医吕正红背着药箱出诊,70岁的阿婆刘成侠连忙招呼她进屋给自己和老伴测血糖、量血压。
刘成侠告诉记者:“她比亲闺女还亲!我老伴62岁脑梗发作,今年80岁了,近20年里吕医生每年来我家十几趟,风雨无阻。”吕正红是临淮镇胜利社区卫生室村医,按规定,她每年需对负责区域内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患者进行四次走访。
“要定期去测量指标,才能及时观察药物效果并作出调整,也好时常叮嘱老人们按时吃药、忌口。”1999年,吕正红从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回到乡村。“小时候苦怕了,村里人都是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她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23年来,吕正红累计接诊36.4万人次,出诊1.76万人次,行程5.14万公里。
上午出诊结束,吕正红回到社区卫生室。这家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卫生室功能齐全,包含基础病治疗、常规体检和中医推拿等,基本满足村民日常看病就医需求。卫生室去年12月获评市级“甲级村卫生室”,服务范围覆盖3294名常住居民,村民中有494名高血压患者、140名糖尿病患者。“距离卫生室最远的村民家也不过15公里,骑电动车半小时可达。”吕正红说。
像这样的卫生室,临淮镇有4所,镇上还有两所医院。“过去十年变化最快,村民就医难题基本得到解决。”工作以来,她亲身经历村民就医条件的改善。从租用民房,医无定所,设备简陋,到如今有了宽敞卫生室,硬件设备一应俱全,村里医疗条件好多了。
“如何让医疗人才留下来,是村卫生室发展的难点。”吕正红坦言,留下来的医护人员多为本地人,有的年轻人来了之后又流向镇上或县里的医院。她告诉记者,目前胜利社区卫生室有3名医护人员,薪资待遇在当地也算相当可观,且每年有外出学习提升能力的机会。
看着卫生室完备的火罐、刮痧板、推拿床,吕正红还有一些期待:“我掌握基础中医治疗技术,但针灸等更高难度的治疗难以完成,要是能来一名专业中医人才就好了。”村子三面环水,附近村民此前都是渔民,风湿骨痛、腰肌劳损是常见病,中医理疗能有效缓解他们的病痛。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吕正红认为:“我们基层医生是离居民最近的人,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能让公共卫生体系‘织’得更密更牢。”
【专家探究】
向基层医院注入“人才活水”
类似胜利社区卫生室所面临的村医“缺人”现象并非个案。由于职业发展遇“天花板”、薪资待遇受限、大医院对人才和患者的“虹吸”等问题长期存在,基层卫生人才往往“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
“专注‘造血’和‘输血’,为基层培养更多守门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院长张前德介绍,他们学院自1999年起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截至今年7月已培养出2445名该专业毕业生,他们走向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注入“人才活水”。2018年起,学院又先后承接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任务,目前学院809名在校生,辐射江苏省11个设区市。今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也“落户”于此,在基层人才的培养上侧重“全科医学”“康复医学”“社区卫生”等适用于基层实践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临床见习、通科实习和社区实习,提升学生胜任基层疾病防控和诊治的能力。
引入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去年3月,江苏33.8万多名乡镇医生、乡村教师、乡镇农技员收到一份大礼包——“三定向”。江苏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卫健委等部门明确,对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为他们设立职称评审“专用通道”,单独确定通过率,而且“即评即聘”,及时兑现工资待遇,以激发基层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人才培养并不是输送到地方基层就结束了,我们更要关注人才在基层的长久发展。”张前德说,为留住基层人才,“育人”方学校、“选人”方医疗卫生机构、“留人”方地方政府要相互协作,加强定向医学生的入学教育和过程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卫生主管部门全程参与,学校根据从各地卫健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收集来的实际需求,用“订制化”提高学生胜任力,培养出地方直接“能用”的人才。同时,建立“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多方联席会议制度,使“订单定向”政策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让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
【权威探问】
让更多医疗资源流向基层
“近年,我省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姜仑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层卫生人员总数达29.53万人,基层卫生人员数占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提高至34.60%,已建成343个省社区医院、20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25个甲级村卫生室、375个省级基层特色科室。
“2019年《江苏省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出台,推行‘县管乡用’制度,统筹调度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数额,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柔性引进高层次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重点支持薄弱地区免费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姜仑说,多重举措下,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平均年收入水平达15.4万元,基层卫生骨干人才达17.2万元,基层卫生人员的获得感更足。
姜仑注意到,相较以往,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着更高要求,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也十分重要,根据“撤乡并镇”的新形势,在重点中心乡镇参照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同时每年培育建设城乡基层特色科室,涵盖多个常见病专业领域,让农村居民就近获得较高水平医疗服务。
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二十大报告为推进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姜仑表示,下一步,江苏省卫健委要在强基层重大政策措施上谋求更大突破,把更多的人才、技术、管理、机制引向基层。通过基层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促进优秀卫生人才下沉和资源共享。“针对报告中提出的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型,为城乡居民全生命健康周期管理发挥支撑作用,助力‘健康江苏’‘健康中国’建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刘春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关键词: 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