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江南文脉,不仅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更如“滚滚长江东逝水”般地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科学与文化的星辰北斗。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全球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就是从无锡走上世界学术巅峰的。11月19日上午,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92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以《我的家乡在江南》为题,通过20分钟的视频讲述梳理了江南文脉的宏大简史。
将时间拉回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斗争为起点,江南走向了发展之路。当西施和一群浣纱女在洗濯棉、丝织物的时候,江南就有了丝绸业。“吴钩越剑”等金属武器的出现,让冶金业得到发展。最近,无锡洪山又出土了一批吴越时代的石器。“丝绸、瓷器、冶金,这三个工业的发展使得东南一带、吴越一带变成了重要的生产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再讲交通要点。吐纳江海,枕带湖山。长江、钱塘江、东海围成了三角形的东南地区,太湖和天目山的水都灌注进来,“本来是一个海湾的地方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个交通中心,使得东南各地荟萃于太湖周边。今天,江南一带的财富发展也是源于这个原因。”
在许倬云看来,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退休落户苏州(当时的吴县)后,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他拿他一生的俸禄,买了1000亩地,这是相当大的家当,因为宋朝的官员薪水是历朝最高的。他定了一个范氏义庄的规定,用来维持整个范家的各种费用。穷的去那里支钱,拿学费的拿学费,生老病死所需费用都可以(从里面支钱),实现了小型的、社群的通财公益。或大或小,当时几乎每个族都有自己的族产。这一点,江南一带比别处开始得更早,而且维持得更长久。”
这一点,类似于今天的“信托基金”的规定,不仅从物质层面上延续了每一个家族生存与发展,也在精神层面上完成了传承。
许倬云以自己的家族为例,他记得当年自己读中学时,许家100多人有56亩地的产业,他本人每个月能拿到5元钱的蜡烛费。而告诉子孙“什么不许做,什么许做”的“许家家训”更是刻在他的心里,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原则。
“许家的家训就是,富贵的时候不要忘了‘根本’,贫贱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底子’。”许倬云解释说,这个“根本”和“老底子”指的不是钱财,而是家里的家教,是家里传下来的传统。
具体来说,如果你伤害了一个人,无论你有理没理,无论这个伤害是实体伤害还是感情上的伤害,如果令人痛苦万分的话,不论是非,必须道歉。
“读书”也是一生的要义。“许家世世代代规定,子孙可以做其他行业,但是一定不要断掉读书。做生意也要读书,做医生也要读书,‘富不癫狂,穷不失志’。”
许倬云说,当时东南士大夫中产阶层人家的家规多有相近,这就使得江南一带,太湖地区,南到杭州,北到江阴、常州、无锡,都贯穿了“苏松太杭嘉湖”这六个府作为江南的定义。
江南有上天给的“福祉”,好山、好水、好气候造就了她的富足。“一年粮食两熟,一熟蔬菜水果,鱼虾满池子都是,从我们那儿划船到杭州,大约10个小时到,顺风顺水。晚上吃完饭上船,天亮的时候,你就到了杭州。”许倬云提到,因为有很多地方可以洗丝绸,所以很多女孩子可以做很细致的工作,从纺纱到绣花、织布、织绸子。当妇女有足够的副业,这个家庭生计就好。所有人都受教育,包括妇女、孩子一样读书,让江南人民的团聚力强、延续性强,足够参加公共事务,也足够参与地方的工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里的读书人有一个特别的教条,就是你不能单图自己,你要图国家。你读书也要关怀到风里面、雨里面,关怀着天下事,这是东南一带的世俗,这是长期传留下来的传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文吴俊 余萍 徐翔(实习生)/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