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19日下午,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高端对话环节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两个关键词,倾情分享各自研究视野里的思想火花,多角度解读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激荡中讨论长江文化的发展路径。
熊月之
(资料图片)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绵延万里,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三种文化类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史学会原副会长熊月之从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入手,指出万里长江在不同的流域空间中,由于地形环境、自然禀赋的不同,从而赋予每个地方不同的文化影响。“即便是上游的巴蜀文化,但‘巴’和‘蜀’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他指出,长江的空间处于历史变动之中。比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便是扬州,因为那时长江出海口还处于扬州一带。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寥寥几笔,传情达意。熊月之分析说,这体现的是长江的空间距离。“在当时人的生活经验里,长江的上下游之间已经被视为非常遥远的距离。近代以后,长江上的轮船运输对物流影响很大,交通条件的改变,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增进了西部、中部跟东部的联系。人通过改造自然,使长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雷雨
考古发现对于区域文明而言十分重要。我们对长江文化的认识,如何在考古发现中更新?三星堆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对三星堆考古发掘进行的三次直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了100亿次。此外,三星堆博物馆还制作了相关数字化产品,尝试将三星堆融入电影、动漫、游戏、小说和音乐,使三星堆文化更加亲民、更贴近大众。“我们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文化文物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让文物的价值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利用。”
雷雨表示,现有的考古成果表明,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夏商至西周早期中华大地上众多区域性文化中发展程度较为独特的一支,三星堆文化以鲜明的地域性为基础,广泛吸收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文明特质。“三星堆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实证了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三星堆的发现也让中华文明显得更加活泼有趣。”
林志猛
“整个长江流域有着非常广泛的文明形态,自然山水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这是长江文化非常显著的特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林志猛特别指出,中国的山水文明可谓是独树一帜。
在林志猛看来,由长江文化带来的江南文化以及中国的山水,塑造出很重要的精神层面,首先是对内部秩序、对人的精神世界秩序的追求,延伸到对外部社会而言,则是对有序和谐的追求,这与西方海洋文明所追求的扩张性明显不同。比如说,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都让山水文化跟善、仁、智这些人最宝贵的东西、最好的生活方式关联一起。“山水的流动性和稳固性这两个层面的结合,是中国山水文明非常鲜明的特征。”
杨旭辉
长江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传统。现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从文学意识的角度,畅谈长江文化的优美意境与丰富历史内涵。他从《春江花月夜》《岳阳楼记》《三言二拍》《千里江山图》出发,分别从诗、文、小说、绘画角度来阐述长江文明的流动变迁。他同时指出,“水”的意象是长江文化表达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水”如果单独来看,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种对于时光流逝的感触,与人世的感慨、社会历史的沧桑变化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关注“水”本身、“水”背后的文学艺术形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层哲学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既有儒学情怀,也有道家洒脱,其中“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蕴含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水本身以及水和月的关系、水和山的关系、水和人生关系的融合,会形成很多奇妙组合,这些组合都有中华文化积淀其中。”
徐兴无
本场对话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主持。他表示,长江作为母亲河,不断给我们创造更大的空间,带来了更多文化与物质的滋养。用孟子一段话来总结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所谓的“道”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以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供更好的资源与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陈洁/文 余萍 吴俊 徐翔(实习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