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全民阅读,我们想邀请高校年轻人尝试一种新玩法——青春阅读计划。
江苏有全国出版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凤凰出版传媒出版集团,有50余所高校约90万学生,如何把优质的出版资源和最优质的阅读群体结合起来,在高校推动全民阅读?
我们将以新闻传播作为核心优势,联合在宁各大出版社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以传播视角看待高校阅读,以传播优势撬动内容生产,以传播力量推广全民阅读,以传播创新激活线下活动,共同开展高校深度阅读、严肃阅读的传播和活动推广。
(相关资料图)
青春阅读计划以图书为纽带,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为出版社和图书作者推广著作,以交汇点作为发布平台,共同开展新闻采写、新媒体制作、活动策划与执行,力图聚合三方力量推广全民阅读。
今天,青春阅读计划正式推出第一期,迈出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推出读书会、举办青春阅读节,在此我们发出邀请,邀请更多的传播力量和出版力量,把青春阅读计划办成一个阅读推广平台。
说到弹奏古琴,很多人想到的是“风雅”二字。说到“风雅”,可能会与这样一幅画面联系在一起:净手焚香、仙风道骨、一身汉服的琴师端坐在琴前独奏。
但小说《广陵散》的作者郭平不同。他留着短短的平头,采访时他身穿黑色T恤、牛仔裤,脚蹬运动鞋,清爽、温和、闲适、日常。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身份,为他阅琴观世事、弹琴觅知音多了一分学理。在他看来,古琴的风雅和平常的生活从来不是对立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也从来不需要背道而驰。他说:“风雅是爱与悲悯,是灵魂的丰富,是尊重与宽容。无论奏琴还是写作,源头活水是什么?是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是人间烟火寻常生活。”
郭平弹奏古琴曲《流水》
以聚散离别,写一曲当代“高山流水”
小说《广陵散》讲的是古琴的当代故事,“知音”是古琴的永恒主题,传统与现代如何融通则是今天的时代命题。
小说里,出身和性情相异的周明和徐大可,从音乐学院相遇的第一天开始,人生命运就交织在一起。他们所习的乐器古琴与唢呐,一个愉己不悦人,一个强悍热烈而野性,恰似周明与徐大可相异的性格,从初遇到分别,他们二人虽性情相左但彼此相知,一起从青葱岁月踱步到风雨人间。琴有糟朽喑哑之时,生命也有消逝的那天,但周明与徐大可的知音相交之情,在生命的变奏中变成了命运的颂歌,在天地之间振响。
弹古琴的郭平,最喜欢书中吹唢呐的徐大可。徐大可出身寒微,但天性聪慧强劲,为人豪爽义气,然而命运似乎不曾善待过他,在经历了双亲去世、妻离子散之后,又因义气出头失去了一只眼,最后身患白血病抱憾而终。不止一个人问郭平,为什么对徐大可这个人物下笔这么“狠”?郭平说:“圆滑的机会主义者可以用谎言或自欺欺人去逃避,但是徐大可这样的人,他会将自己的命运背在自己背上、揣在自己心里,一旦被卷入命运的洪流巨浪,他就没法挣脱。”有读者认为徐大可这样的人物是一个隐喻,代表着高蹈的理想与不完美现实之间的冲撞,也隐喻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今天知音难觅,正如书名《广陵散》,千古绝唱。
旷世名琴长清哑了,知音好友大可死了,周明一人弹着琴望着窗外茫茫的大地。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无尽唏嘘与感叹。为什么设置这样的结局?郭平说:“这两个人都在彼此身上寻找自己缺少甚至渴望的气质,在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朋友之间相处久了,彼此的能量会置换,对方身上的特点会被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气息,甚至是处理事情的方法。”郭平说,“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对方,就像国际象棋中的王车易位一样。”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周明就像伯牙,徐大可就像子期,知音不在,琴声付谁听?用《广陵散》陪伴过阅读时光的人,读完掩卷时,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是否也会心生知音难觅的寂寥?
弹不好《胡茄十八拍》,就去北方马厩闻闻马汗味
从动笔到完稿,《广陵散》的创作历时22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足以使文字饱含着人生的况味。
写一部关于古琴的小说是郭平的夙愿,1998年他开始写下《广陵散》的初稿。他说:“开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不到40岁,还处在青春写作的状态,热切地向往着未来。但是到了2020年,经历了太多的离别,好像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心境和之前大不一样。”
确切地说,《广陵散》是时隔多年被重新捡起的创作。这些年间,郭平奔赴印度尼西亚从事教学任务,写作被迫搁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之间席卷全国,大家都被封在家里。在没法出门的那段时间,郭平打开了之前的文档,也重启了淡忘已久的心愿。20年的人生沉淀下太多的感悟,也化作表达的欲望,他对小说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四重奏写法,变成了花开并蒂各表一枝,分别以周明和徐大可的视野进行叙述。
这是一次浸透着生活气息的写作,艺术与生活在《广陵散》中水乳交融,这正是郭平心中古琴融入现代的理想状态。他抱起他心爱的琴,向我们展示他亲手刻在琴底的琴名:“缓作”。琴如其人,郭老师总是不慌不忙地招呼着朋友品品茶,喜欢说“不着急、不着急”。妻子患有心动过速,“缓作”二字也期待妻子身体康健,包含着无限珍爱。一只膘肥体壮的三花猫是郭平从瘦弱的小流浪猫一点一点喂养长大的,赖在郭平身边就再也没离开。花瓶里随着时节更换新鲜的花朵,案几上摆放的瓜果方便时时赏玩、品尝。
午后,郭平的三花猫端坐在琴上
“有人说自己弹不好《平沙落雁》《胡笳十八拍》,我说你去北方的马厩里去闻一闻马身上的汗闻就会了。艺术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在我这里,艺术并不高于生活。”郭平如是说。而这种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反思,郭平也倾注在了书里。他细致描绘了一群枯守古琴而郁郁终生的琴人,“不欣赏”是他对这类人的评价,“这个世界不会有人众星拱月地维护着你的情结,古琴其实包含了万物山川,它需要去感受和体验。”习琴三十年,他笑称自己是弹琴的人里面最会做家务的,系着围裙穿梭于厨房和琴室,在等候老婆孩子回家的间隙抚琴自得一直是他生活的常态。
郭平与琴,从来不是孤寂悟道的踽踽独行,习琴之路上有的是亲朋的温情,一双手抚猫也抚琴,一只眼睛凝视着琴谱,一只眼睛凝视着生活,郭平以爱和悲悯奏出独属于他的烟火人间。
消费时代,琴心何在
《广陵散》中,有琴商大炒古琴拍卖市场、有琴人广开培训班扩大古琴影响力。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艺术上没有执着的追求,其纯粹性就要打一个大问号。
有人说,传统是一条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河流,没那么清爽干净。
有人说,假如普罗大众都喜欢上古琴,古琴也就“烂大街”,不稀奇、不高雅了。
还有人说,成天想着钱钱钱,只想着钱,怎么能弹好琴呢?
大家向古琴奔涌而来,又朝着不同的方向奔波而去。今天是一个消费时代,是否存留一处净土让我们得以窥见真正的文人风骨,商业化潮流是否消解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与精神?虽然有些东西必须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人们对古琴的印象常常囿于高雅、纯粹、神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等刻板印象中。可是穿上传统服装,摆上传统器具,琴室纤尘不染就是真正的高洁了吗?郭平的尊重与宽容蔓延到了对古琴融入现代潮流的思考中。郭平说:“有人看古琴比较功利,有人觉得这古琴是圣洁的精神之塔,这都无可厚非,这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社会本身就是泥沙俱下的,书中季风、严重这样实用甚至功利的人动机不纯粹,做法也不让人喜欢,但是他们也为推动古琴的普及发挥了某些作用。小说不是真空,广大的、丰富的世界中的人参与其中,小说才有滋味。”
闻古琴天籁,品清茶芬芳
琴心何在,商业之变与古琴之音将如何奏出时代交响?郭平将这个社会的横截面陈列在《广陵散》中,留给读者去体味和思考。
采访结束时,郭平教授用“缓作”奏了一曲《流水》,琴音从他的手下流泻而出,中正平和,不疾不徐。音乐会让人心生千言万语,却又无法言说,那乐声,恰如生活赐予,恰如生命本身。
采访组成员与郭平教授合影
策划|王宏伟 邹举
指导老师|杨晓霞
文字|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荣华 赵苏萌 王熙媛
视频|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高安雅 袁楚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