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曾在南京写就中国第一首咏茶诗_每日讯息
来源:新华报业网 发布时间:2023-01-05 22:47:06

交汇点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变幻出奇妙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几千年来,茶叶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传承并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


(资料图)

陆羽将茶变成“国民饮料”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漫长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国家高级品茶师、南京资深茶人施正东说,中国茶的历史传说从神农时代就已开始。相传,在远古时期,神农氏为了救治百姓,带领族人深入群山,尝遍百草,于是发现了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即茶)《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是关于茶起源最早的传说。

施正东说,追溯茶叶真正的发源史,可以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从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人工栽培、茶叶的开发利用等角度来探析,“云南现存的生长了3200多年的古茶树,浙江出土了距今约6000年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遗存,这些都证实了中国是茶树的发祥地。”

“中国人对世界茶叶的贡献,还在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茶叶的饮制方法,并把野生的茶树驯化、种植,培育成一种作物,由此开始了人类的漫长的饮茶历史。”施正东说,中国人对茶的利用经历了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先民吃茶,就是把茶树上新鲜的叶子采下来,直接放进嘴里嚼,或放进锅里煮一下连汤一起吃。在唐朝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吃煮的茶,茶里还要加葱、姜、桂、盐、八角等调理,像做菜汤一样。”

茶文化在唐代正式形成并走向兴盛,而茶叶命运的改变,则要归功于“茶圣”陆羽。陆羽所著《茶经》,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饮茶技艺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陆羽的伟大之处,在于真正把茶变成了一种饮品。”施正东说,和一般文人只懂品茶不同,陆羽对茶叶有着深厚的兴趣。他长期进行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更将“荼”减一画,写成了“茶”,删去这一笔,意为“人在草木间”,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千年茶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李白在南京写就中国第一首咏茶诗

在中国种类众多的茶中,江苏茶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江苏是产茶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此次“申遗”,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均参与了联合申报。

“栖霞山是我国江南茶文化的发祥地。”南京审计大学的退休教师葛长森,长期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著有《金陵茶文化》《清凉茶语》等书籍。他说,陆羽曾经到南京江宁、栖霞等地调查、采茶,《茶经》中2/3的史料都出自六朝时以金陵为中心的地区。

公元758至759年,陆羽至栖霞山栖霞寺,亲自上山采茶。唐人皇甫冉所写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正是陆羽在栖霞山不畏艰辛采茶的生动写照。后来,宋代僧人在陆羽采茶处建造笠亭,摩崖刻字“试茶亭”以志纪念。乾隆帝来栖霞山曾赋诗:“羽踪藉因著,曾句亦云清。泉则付无意,淙淙千载声。”刻在摩崖石刻西侧的这首诗,也成了栖霞山茶文化的一道风景。葛长森说,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后因战乱,茶废泉枯,亭只余荒基,仅存“白乳泉、试茶亭”六个隶书大字。

茶的普及,也推动了关于茶的诗词歌赋的产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都曾留下了著名的咏茶诗。葛长森说,公元760年,诗仙李白经游栖霞寺时,遇到了自己的同宗族侄。当阳玉泉寺僧人中孚赠给李白自制的当阳“茶”,并煎煮“茶”请他品尝,李白遂作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这首诗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茶入诗的先河,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以茶为题的“茶诗”。

自李白这首咏茶诗之后,咏茶诗文盛行,据统计,晚唐之后,我国咏茶诗总量在2000首以上,成为了一大文化奇观。

朱元璋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

“决定当下中国人喝茶方式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施正东说,一开始,人们沿习点茶法,要将饼茶碾碎,沸水冲点,茶筅研磨,极其费工夫。朱元璋决定删繁就简,将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瀹饮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的饮法。而这种“简单自然”的茶叶冲泡方法,一直沿传至今。

“明清时期的饮茶文化在江南非常盛行。”葛长森曾在《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发现了江苏饮茶文化的描述。《儒林外史》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南京的饮茶盛况,“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就是走路的人,也买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曹雪芹年少时曾在南京生活,《红楼梦》中对煮茶用水有这样的描述:贾宝玉一行人在栊翠庵品茶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明清时期制茶业迅速发展,茶叶品种演绎出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类,这之后,袅袅茶香漂洋过海,不断惊艳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味蕾。“世界各国的茶叶加工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等,都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出去。”施正东以日本为例,“中国茶和饮茶方式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现代日本食品中所用的抹茶,正是受到了中国‘点茶法’的影响。”

茶逐渐成为寻常人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些都充分表明,茶已经深深融入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礼仪交往之中。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一盏清茶中,糅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长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独特的文化情结。”葛长森说,一杯茶虽小,背后却蕴藏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其不仅是生活交往的承载物,也是陶冶性情、修己达人的艺术品,更是寄托精神传递文化的不二之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关键词: 源远流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江苏茶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曾在南京写就中国第一首咏茶诗_每日讯息

江苏茶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曾在南京写就中国第一首

交汇点一片树叶落入水中,变幻出奇妙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更多

2023-01-05 22:47:06
​新华时论 | “稳生产”关键在“保用工”-最新快讯

​新华时论 | “稳生产”关键在“保用工”-最新

春节期间重点企业安排非苏州户籍职工在苏州过节的,按不低于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慰问补贴;春节...更多

2023-01-05 22:05:28
世界球精选!“期末考”如何进行?江苏多地陆续发布具体安排……

世界球精选!“期末考”如何进行?江苏多地陆续发

本周起,南京小学纷纷暂停线上教学,进入居家自主学习、生活;徐州小学生则正式开启了寒假生活;南...更多

2023-01-05 21:50:56
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首次发现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首次发现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近日,江苏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观测到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越冬种群。青头潜鸭属极...更多

2023-01-05 21:49:14
外交部: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态度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数据:天天观察

外交部: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态度及时分享疫情信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马卓言)外交部发言人毛宁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依法、及时...更多

2023-01-05 21:56:17
今天,也要致敬5位退役也未曾飞天的航天员

今天,也要致敬5位退役也未曾飞天的航天员

目前,共有16位中国航天员飞上太空。而在首批航天员队伍中,有5人到退役也未曾飞天,他们是航天员李...更多

2023-01-05 22:04:54
3,2,1,立春!还有1个月春天就来了:当前简讯

3,2,1,立春!还有1个月春天就来了:当前简讯

小寒、大寒、立春……还记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二十四节气倒数吗?将“立春”这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更多

2023-01-05 20:53:24
大湾区首发!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来了

大湾区首发!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来了

1月4日,由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担当值乘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82次列车,从深圳北站正点开出,16:...更多

2023-01-05 21:02:03
迎新春促消费,多地新一轮消费券来了~-环球新动态

迎新春促消费,多地新一轮消费券来了~-环球新动态

广州:1月17日将向社会发放第二轮1000万元消费券1月5日,广州市新闻办召开“抢机遇拼经济抓发展”主...更多

2023-01-05 19:54:08
深港口岸发布公告:1月8日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通关

深港口岸发布公告:1月8日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

根据深圳市口岸办消息,深港口岸于2023年1月8日起,分阶段有序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第一阶...更多

2023-01-05 19:41:19

© 2012-2020 财经快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

琼ICP备202200967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