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变幻出奇妙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几千年来,茶叶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传承并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
(资料图)
陆羽将茶变成“国民饮料”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漫长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国家高级品茶师、南京资深茶人施正东说,中国茶的历史传说从神农时代就已开始。相传,在远古时期,神农氏为了救治百姓,带领族人深入群山,尝遍百草,于是发现了茶。“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即茶)《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是关于茶起源最早的传说。
施正东说,追溯茶叶真正的发源史,可以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从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的人工栽培、茶叶的开发利用等角度来探析,“云南现存的生长了3200多年的古茶树,浙江出土了距今约6000年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遗存,这些都证实了中国是茶树的发祥地。”
“中国人对世界茶叶的贡献,还在于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种茶叶的饮制方法,并把野生的茶树驯化、种植,培育成一种作物,由此开始了人类的漫长的饮茶历史。”施正东说,中国人对茶的利用经历了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先民吃茶,就是把茶树上新鲜的叶子采下来,直接放进嘴里嚼,或放进锅里煮一下连汤一起吃。在唐朝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吃煮的茶,茶里还要加葱、姜、桂、盐、八角等调理,像做菜汤一样。”
茶文化在唐代正式形成并走向兴盛,而茶叶命运的改变,则要归功于“茶圣”陆羽。陆羽所著《茶经》,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饮茶技艺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陆羽的伟大之处,在于真正把茶变成了一种饮品。”施正东说,和一般文人只懂品茶不同,陆羽对茶叶有着深厚的兴趣。他长期进行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更将“荼”减一画,写成了“茶”,删去这一笔,意为“人在草木间”,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千年茶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李白在南京写就中国第一首咏茶诗
在中国种类众多的茶中,江苏茶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江苏是产茶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此次“申遗”,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均参与了联合申报。
“栖霞山是我国江南茶文化的发祥地。”南京审计大学的退休教师葛长森,长期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著有《金陵茶文化》《清凉茶语》等书籍。他说,陆羽曾经到南京江宁、栖霞等地调查、采茶,《茶经》中2/3的史料都出自六朝时以金陵为中心的地区。
公元758至759年,陆羽至栖霞山栖霞寺,亲自上山采茶。唐人皇甫冉所写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中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正是陆羽在栖霞山不畏艰辛采茶的生动写照。后来,宋代僧人在陆羽采茶处建造笠亭,摩崖刻字“试茶亭”以志纪念。乾隆帝来栖霞山曾赋诗:“羽踪藉因著,曾句亦云清。泉则付无意,淙淙千载声。”刻在摩崖石刻西侧的这首诗,也成了栖霞山茶文化的一道风景。葛长森说,当时高僧隐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赏枫品茗,吟诗作赋,传为佳话。后因战乱,茶废泉枯,亭只余荒基,仅存“白乳泉、试茶亭”六个隶书大字。
茶的普及,也推动了关于茶的诗词歌赋的产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都曾留下了著名的咏茶诗。葛长森说,公元760年,诗仙李白经游栖霞寺时,遇到了自己的同宗族侄。当阳玉泉寺僧人中孚赠给李白自制的当阳“茶”,并煎煮“茶”请他品尝,李白遂作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这首诗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茶入诗的先河,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以茶为题的“茶诗”。
自李白这首咏茶诗之后,咏茶诗文盛行,据统计,晚唐之后,我国咏茶诗总量在2000首以上,成为了一大文化奇观。
朱元璋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
“决定当下中国人喝茶方式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施正东说,一开始,人们沿习点茶法,要将饼茶碾碎,沸水冲点,茶筅研磨,极其费工夫。朱元璋决定删繁就简,将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瀹饮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的饮法。而这种“简单自然”的茶叶冲泡方法,一直沿传至今。
“明清时期的饮茶文化在江南非常盛行。”葛长森曾在《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发现了江苏饮茶文化的描述。《儒林外史》中记载了明清时期南京的饮茶盛况,“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就是走路的人,也买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曹雪芹年少时曾在南京生活,《红楼梦》中对煮茶用水有这样的描述:贾宝玉一行人在栊翠庵品茶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明清时期制茶业迅速发展,茶叶品种演绎出了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类,这之后,袅袅茶香漂洋过海,不断惊艳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味蕾。“世界各国的茶叶加工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等,都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出去。”施正东以日本为例,“中国茶和饮茶方式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现代日本食品中所用的抹茶,正是受到了中国‘点茶法’的影响。”
茶逐渐成为寻常人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些都充分表明,茶已经深深融入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礼仪交往之中。
“几千年来,中国人在一盏清茶中,糅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长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独特的文化情结。”葛长森说,一杯茶虽小,背后却蕴藏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其不仅是生活交往的承载物,也是陶冶性情、修己达人的艺术品,更是寄托精神传递文化的不二之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关键词: 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