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提起华语科幻文学代表作,绕不开中国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为一座IP“富矿”,《三体》的改编作品如今纷纷问世。1月15日,《三体》首部真人改编剧集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腾讯视频开播,受到众多观众热议和好评,交出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三体”系列的影视改编无一例外,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对电视剧而言,一开始就要解决“表情达意”的难题。刘慈欣用恢弘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宇宙背景,却在时间线的选择上匠心独具:《三体》并非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末日故事,而是将“行军”时间设定为整整四百年。在小说里,三体星人甚至从未现身,当然也不宜直接出现在影视画面里。那么,如何表现“入侵”这一理念?何况,三体星人的设定是如此强大,对人类世界近乎无所不在又无所不知,甚至当它们的星际舰队已经在路上的时候,人类还在照常度日,毫无察觉即将陷入某种全面灾难之中。这样的反差给予了小说极强的戏剧张力,更成为让众多“三体迷”津津乐道欲罢不能的秘诀。电视剧又该如何表达?
剧版《三体》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基础科学、生活常态的解构,将观众“引”向那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例如,拥有“上帝视角”的镜头,貌似普通,实则有动机又有能力在人类的领空如入无人之境。剧版《三体》由此暗示镜头的真实所指即为“智子”——三体星人发送到地球的微型超级计算机,肉眼不可见,用于对目标人物进行全方位监视。又比如,科学家汪淼和丁仪的台球实验,不是为了说明那些异常情况可以被预测,而是为了说明原先可以预测的正常撞击结果变得不可预测,指向“物理学消失”,也就是物理规律被智子干扰得无法推测了。这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在表达剧情的同时有效营造出让人“头皮发麻”的观感,毕竟,《三体》的科幻本身就被评价为“细思恐极”的科幻。
剧版《三体》对原著的认知、理解和贴合,还体现在利用大量的真实场景、布景、人物细节,不断增添沉浸感与可信度。故事的时间发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剧中人物“复古”的服装、充满年代感的手机等道具、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把观众带回了当年。在涉及专业科学领域的拍摄中,剧组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咨询考证,前往多个真实科学场景实景拍摄,力求严谨科学,但从观看角度出发,又必须降低“门槛”。例如,在拍摄“宇宙闪烁”的场景时,剧版《三体》使用通俗易懂的“灯泡和物体之间关系”来类比复杂的物理学理论,将科学知识作大众化处理,同样拉近了观众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三体》系列的底色是“冷酷”的,这份“冷”不仅在于它讲述的是两个文明为了生存空间孤注一掷、生死相逐的故事,更在于它的立场是冷静地站在地球和人类之外,以全新的视野平等看待宇宙间的文明,这种超然的态度闪烁着深邃的哲学思辨。但是,《三体》中完全不乏悲天悯人和家国情怀,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血脉相通。剧中,无论是使用纳米技术来捍卫天道正义,还是关于“虫子从来没有被战胜过,人也一样”的大段独白,无不令人热血沸腾,受到其中价值内核的感召。
《三体》中的“小人物”,更是闪烁着动人的顽强。面对未知的命运,他们迷茫、害怕,却从未屈服,不屈不挠地用科学破除神学的迷雾。这种在普通人身上迸发出力量和光彩,成就了剧版《三体》对角色的精神写照:张鲁一饰演的科学家汪淼简单、专注,与其研究的纳米一样坚韧;于和伟把老警察史强作为小人物的粗粝感演绎得活灵活现,“凡人英雄”充满了朴实落地的生活智慧;陈瑾和王子文则分别把老年和青年时的叶文洁形塑得充满张力,使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在角色的内心深处碰撞博弈,形成独特的人格底色。
“三体”世界,向外探索星空,向内度量心灵。电视剧的体量让主线得以“放缓”,让角色和情节更加细腻、有深度、有情感。很快,剧版《三体》的故事将由“地上”转向“天上”,聚焦人类命运的前瞻与反思、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等更加宏阔的主题。它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中国自己的科幻作品的期待与热情,也传递了充满东方文化特色的精神价值,为中国故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好的契机和表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