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寒假接近尾声,江苏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将于2月6日正式返校开学。经过悠长放松的假期再回到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儿童心理出现各类“问题”的概率也变大,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适应学习生活?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又该如何识别和应对?
“每到学期初,我们都会接诊一些厌学的孩子,他们因很难迅速转换心态,又或者学业压力大,较为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张久平告诉记者,同成年人结束假期回到工作岗位会有“假期综合征”一样,孩子们从轻松愉快的放假状态回到有压力的环境难免会不适应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需要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张久平支招,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假期中家长和孩子应事先做好规划,完善自己的时间管理,保持一定的学习节律,比如:不能过度睡懒觉、每天都要有学习任务,多让孩子承担家务,不能沉迷电子产品、游戏,不要完全无节制地放松等,保持一定的应对挑战的心理状态和适当的紧张,这样等到开学的时候就比较容易适应学习等压力了。
对于少部分儿童青少年,不仅存在学习不适应、学业厌倦的问题,近年来,这个群体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常被发现、层出不穷,作为家长,及时的识别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张久平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行为表现不同,如婴幼儿期间情绪异常或遭受重大事件影响,可能会过分哭闹,吃奶、睡眠和大小便异常,对父母的依赖也会发生变化,口吃或者讲话减少。到幼儿园时期,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得到一定加强,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言谈举止十分敏感,更容易紧张、害怕、恐惧,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相处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关系疏远、容易发脾气、摔玩具、退缩等。在小学期间,心理问题更多表现在情绪上,如突然厌学,或返回幼稚行为,想喝奶瓶或又出现尿床、失眠、冲动行为增多、逆反等情况。青少年阶段则更可能表现为生理紊乱,与父母老师对抗,不负责任,甚至会出现冲动、消极的言语,比如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更有甚者可能出现自伤行为。这些‘蛛丝马迹’都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征兆,需要家长和老师能及时识别,避免严重后果出现。
“有的家长比较粗心,孩子情绪异常很久直到发生自伤、离家出走、与家长发生严重冲突、学习严重下降等问题后才开始重视,这个时候的治疗难度更大,这就提醒家长们要多增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做到对孩子的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张久平说,孩子发生问题后,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到沉着应对,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静下心和孩子沟通交流,同时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是否比较粗暴对孩子,缺少关爱和鼓励。
如何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为孩子强劲“心理韧性”呢?张久平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家长怕让孩子吃苦,以至于很多事情“大包大揽”,孩子缺乏挫折教育经历,不能积累挫折所带给的智慧。其实家长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做事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意识,帮助孩子掌握应对挫折的办法和技巧。
“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很多家长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只是一味责备或一味袒护,这些极端表现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会降低对家长的信任感,遇事不会再告知父母。”他建议,可以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先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表情,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可以用纸笔一一列下事情原因、自身优缺点,写下如何更好与他人沟通、如何突破当下困境的思考。“当家长愿意这样做之后,孩子就会知道家长和我站在一起的,就会更有安全感,用更合适的办法处理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获得成功后所产生的愉悦感、成就感必然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对于孩子后续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更有益,还能让家庭更加稳固、团结、和谐幸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文 王子杰 许丰乔/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