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分享平台上,重现上世纪80年代装修风格的南湖咖啡厅风靡了网络,成了不少消费者的“打卡地”。这家“老咖啡馆”为何成为网红?咖啡当年进入南京时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与老咖啡馆相比,如今南京街头风格各异的咖啡馆又有什么新变化?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南京多家咖啡馆,亲身感受其中所蕴藏的城市活力。
“老南京”回忆当年咖啡厅往事:8分钱一杯,没舍得
位于建邺区南湖路5号的南湖咖啡厅,以南湖绿为主色调,店内装修、物品摆件充满了浓浓的复古风情。在这家不大的咖啡厅里,精心摆设的老物件烘托出浓浓时代感。
(资料图片)
从上午营业开始,不到30平方米的咖啡厅里顾客始终络绎不绝,且遍布各个年龄阶段。有一位年轻女士带着自己的小孩和母亲一同前来,三代人坐在一张桌子上说笑着等待点好的咖啡和甜点。“我母亲是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生活的,作为90后的我没有那段记忆,但现在我和我的女儿、母亲可以一起见证那段记忆的‘复活’。”年轻女士说道。
回忆起1985年南湖咖啡厅刚开业的场景,64岁的郑继红仍记忆犹新。“那时我26岁,一下班就拉着厂里的女同事一起去凑热闹。我记得开业那天人特别多。”郑继红回忆,之前没去过这么时髦的地方,但当时她终究是没舍得花上8分钱尝一尝咖啡的滋味,“那会儿工资都不高,我想了一想,不如花这8分钱买碗面条,还能填饱肚子。”郑继红笑着说道。
上世纪80年代对于一般人而言,去咖啡厅喝上一杯咖啡属于赶时髦、高层次的消费。“我年轻时带家属去过这个咖啡厅,那时候谈对象、相亲,人家就讲要去这样洋气、高档的地方。”不过,63岁的葛拥军告诉记者,他后来就没再去了,因为喝不来这种“洋玩意儿”。
“重生”后研制出“南湖味道”的创意咖啡
“重生”的南湖咖啡厅搜集了诸多具有上世纪80年代气息的装饰摆件,在环境上营造出复古的氛围。主理人沈鹏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的咖啡厅,多用的是速溶咖啡块、粉末状速溶咖啡。“还原的其实是场景和回忆,做的仍然是咖啡生意,用速溶咖啡就说不过去了。”
为了研发出区别于普通咖啡馆,且与店内风格调性相符的特色咖啡,沈鹏着实花了一番心思。除了常规咖啡及饮品,南湖咖啡厅还推出了5款南湖味道创意咖啡:13路特调、2号路拿铁、小时候的味道、艰苦养生搞建设、忆苦思甜新南湖……光从命名上看,有南湖附近著名的公交车线路、马路名,还有当年的口号标语,巧思可见一斑。
“一杯2号路拿铁,谢谢。”网友刘佳慕名而来,她所点的这款咖啡在网络上有着很高的人气,很多来打卡的人都赞不绝口。据沈鹏介绍,这款以南湖附近著名的“2号路”命名,从视觉上勾起不少老南湖人的记忆。调制原料上选用当时非常具有特色的“麦乳精”,搭配坚果调性的意式浓缩,再与鲜牛乳相结合,尝起来颇具上世纪80年代的风味。
喝咖啡成为日常习惯,“咖啡+”融合业态不断涌现
现如今,“一杯咖啡唤醒早晨,一杯咖啡激活午后”已经成为不少当代人的工作常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稀罕玩意儿”,作为近年来南京实体商业里最绕不开的业态之一,从城市高端写字楼逐渐走入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南京的咖啡生态可谓是百花齐放。
文范路的林子大了咖啡馆,是一家开在社区里的路边咖啡馆。奶油色的门头清新自然,门口摆放着几张露营椅,扑面而来一种慵懒休闲之感。
在店内,记者看到一位店员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精准地控制温度、湿度、研磨度、水粉比例,手法讲求精益求精。步骤复杂且精细,一通行云流水之间,一杯香气氤氲的咖啡就端了出来。
“喜欢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了。”店长告诉记者,把店铺选在居民区附近是希望咖啡能够更加“落地”,有更多人能够接近咖啡、爱上咖啡。
同时,随着咖啡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不少咖啡馆采用跨界“混搭”的方式来激发消费活力。
位于玄武区玄武门路22号的云几书房,采用“咖啡+城市书房”的混搭模式,每天上午9点半开门时,都能吸引到大量消费者前来“卡点”抢座。他们大多是点上一杯咖啡,或一份甜点后,就扎在书房里看上半天的书。而采用类似模式的大众书局、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等品牌,也以营造“咖啡+阅读”的舒适氛围为主打,人均消费在50元左右,消费市场的反馈情况都比较热烈。
在王府大街和南台巷交叉口63号,有一家人气颇高的“宠咖”。店内憨态可掬的加菲猫,活泼可爱的柴犬正在追逐玩耍。店铺采用“咖啡+宠物店”的模式,店主认为,宠物和咖啡都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将两者结合在同一个场景里属于同时切中了他们的兴趣点。
“我是在朋友圈种草的这家宠咖,今天过来感觉到很治愈,我刚刚还办了一张会员卡,以后周末都可以带闺蜜一起过来喝咖啡、撸宠物。”慕名来打卡的江裕恺说道。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咖啡馆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好,不断有新顾客光顾体验,也沉淀了不少忠实老顾客。
记者探访南京多家咖啡小店发现,“咖啡+”的融合新业态、新玩法正在不断涌现,这些跨界场景的结合,给消费者带去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也为商家带来了切实的生意增量。
小店虽小,彰显城市大活力
如今,咖啡馆作为商业数据的载体,也反映了一座城市、一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在经济学领域,“咖啡指数”更是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城市竞争力的指标。
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也是“南湖记忆”项目城市文化顾问的陈卫新介绍,1982年,南京市开始规划第一个现代化小区“南湖新村”。“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和生活迎来爆发式蓬勃发展时期,人们追赶潮流、表达自我,诗歌、音乐、电影等进一步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当中。”陈卫新说,作为当时南京先进居住方式的“模版”,原本大都存在于高档餐厅和酒店里的咖啡厅率先开进了南湖,并成为南京第一家路边咖啡厅。
从主打商务功能,有一定门槛的消费到逐渐走向路边、市井,再到在城市各个角落“遍地开花”。咖啡在城市的消费、普及实际上折射着时代与城市的变迁以及人们消费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咖啡馆是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表现,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享受,而是追求更高的品质和更深层次的体验。”陈卫新说道。“现在,咖啡文化已融入到城市的日常烟火之中。咖啡馆承担起更复杂多元的社会功能,是人们交流、休息的复合型场所,更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这是年轻的咖啡馆,也是年轻的南京。
在2022年底,南京市推出“冬日暖心·小店计划”,致力于推动小店经济便民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为城市经济“微细胞”补元气、添能量、增活力。记者发现,在陆续公布的几批南京特色小店消费场景中,不少独立咖啡店都已成功上榜。据悉,这些上榜的特色小店将在今后获得“小店计划”一系列的推广支持。
其中,某上榜咖啡店的主理人向记者透露,在“小店计划”的帮助下,店内的生意比起以往更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们除了每天可以接待到很多的顾客探店打卡,还会有不少本地的网红大V、知名博主等来帮我们引流。”提到今后的目标和规划,该主理人则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让咖啡香飘得越来越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