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今年两会热议的民生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虹今年提交了一件建议,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她还建议国家组织专业力量,研制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和配套辅导资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王虹注意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资料图)
心病当须心药医。王虹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后,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中独立单列,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组织专业力量,研制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和配套辅导资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王虹告诉记者。
在走访中,王虹发现,目前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无法保障教育效果。因此,王虹在建议中提出,应在中小学明确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和教研员,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同时,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王虹表示,可以借鉴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育人成功经验,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部署、整体推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段无缝衔接,全学段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是他们在读中小学时就产生的。如果能在他们小时候,我们就把这些郁结发现并化解,上大学时很多焦虑和抑郁问题就可以避免。”王虹表示。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助力。王虹认为,应大力推进家校协同干预和医校合作机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提供心理援助,形成育人合力。
王虹的建议,源自她对学生群体、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1991年出生的她,现在已是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她就已经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被SCI收录的论文。5年前,她毕业后回国,来到中国矿业大学担任教师。搭建实验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关心年轻学生们的工作与生活……王虹来到江苏后的两千多个日夜,忙碌而充实。
“我一直鼓励学生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王虹告诉记者,在当今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她一直倡导不同学科之间加强交流合作,聚力融合创新。“比如在我所从事的微纳操控和微纳机器人领域,借助微纳机器人,我们可以深入人体血管、土壤缝隙等狭小空间进行原位作业,可以对单分子单细胞进行精细操作,从而服务疾病精准诊疗和水土原位修复等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这些领域中的难题。”
什么是微纳机器人?王虹给记者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它就像是人类在微观世界的“双手”,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微观世界。“针对微纳机器人在生命健康和环境领域等应用的不同场景,我们的团队就正在和医疗、生态领域的相关单位进行深入合作与交流。”王虹透露。
回国工作的五年时间里,王虹也关注到不少高等院校通过引入流动和竞争机制激发人才潜能。“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是‘非升即走’的评价标准,很可能造成很多人才压力过大,反而制约了其发展。”王虹建议,培养创新人才,应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发展层次的人才,实施多元分类评价,为各有擅长的人才提供公平竞技的舞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评价机制,破除思想桎梏,让高层次人才心无旁骛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潜心研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