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最新一期《时代》亚洲版杂志发表文章《为了共同的记忆,南京向全世界证物提供者致谢》,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权威渠道、记忆之场,并向全世界为还原和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作出努力的人们致敬。
文章表示,真相的探寻从来不会唾手可得。南京大屠杀的证物搜集、整理、展示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诸多铁证(例如拉贝日记)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才在国际友人尤其是海外华人的帮助下,被逐渐挖掘,重见天日。截至目前,纪念馆共藏有来自海内外的19.2万余件文物史料。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86年前属于全人类的悲剧,也是人类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了让这段记忆更加完整,南京仍在努力还原南京大屠杀史实拼图,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热心人士提供相关证物。
(相关资料图)
去年,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表示发现“南京大屠杀新证”,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场“重新认知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传播事件,无数海外网友在了解历史真相后感到震惊。《时代》周刊文章认为:“像这样对真相重新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往往需要在不同世代中重复……但因义士的努力而挖掘出的历史真相,永远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文章引用纪念馆馆长周峰的话说,“南京永远感谢南京大屠杀历史证物的提供者。一件物品从普通实物到成为纪念馆的藏品需要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鉴定,但无论如何,对历史真相不懈追寻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中译全文如下:
为了共同的记忆,南京向全世界证物提供者致谢
尽管距离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6年,许多年轻的网民却是刚刚从社交媒体热帖中了解到这一历史事件。这场距离今天已经久远的反人类罪行得以从日常新闻中重新浮现,吸引年轻人寻找事件的更多信息。像这样对真相重新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往往在不同代际中重复。
大约一代人之前,1997年,美籍记者和作家张纯如,只身来到南京,用近1个月的时间走访,追寻60年前祖辈逃离屠杀背后的真相。彼时她的名气还不大,但她相信,一个人也可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她用一生践行这样的信念,直到36岁不幸离世。
张纯如费尽心力走访世界范围的研究团体、学者和历史亲历者,通过美国、欧洲、日本多方史料比对,寻找史实真相和原因。过程中,因为张纯如和其他真相探寻者的努力,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1937年的严冬,为西门子公司工作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和其他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一起发起并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尽力保护25万难民免遭日军强奸、抢劫及虐杀。张纯如在阅读数千页《拉贝日记》后得出结论:拉贝是“中国的辛德勒”。
当《南京浩劫·被遗忘的二战历史》在1997年出版后,张纯如获得了世界声誉,骚扰同样纷至沓来。遗憾的是,当下追寻历史真相的人依然会遭遇到同样的磨难。
但因张纯如和其他义士的努力而挖掘出的历史真相,永远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排队超过1个小时后,21岁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扎夫其汀·卡伊托夫终于走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览内容让他感受到馆方为保持客观性付出了巨大努力。扎夫其汀说,这里是寻找(南京大屠杀史实)答案的钥匙。
纪念馆内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
纪念馆建在一处南京大屠杀的遗址之上,1985年8月15日开放,是集中展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军“慰安妇”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
2014年起,中国政府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中国政府在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人们会通过多种方式缅怀死难者,感恩约翰·拉贝、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等国际友人,并再一次宣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立场。
在最近一次的纪念活动中,纪念馆举办了新展览“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展出包括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侵华日军士兵堀越文夫保存的日军暴行相册、日本研究者松冈环走访日本老兵自述的音像带、当时报道南京暴行的《纽约时报》《生活》杂志等欧美报刊、东京审判加拿大检察官亨利·诺兰质证南京大屠杀惨案元凶松井石根的档案等珍贵实物。
所有这些实物均来自海外,包括来自日本的捐赠和征集。截至目前,纪念馆共藏有19.2万余件文物史料,构成了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史的“记忆之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南京永远感谢南京大屠杀历史证物的提供者。一件物品从普通实物到成为纪念馆的藏品需要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鉴定,但无论如何,对历史真相不懈追寻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