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国家队成员、高三学生庄楚越(江苏唯一)将和其他三位队员一起前往瑞士,参加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今年8月底,国家队成员、高二学生程思元(江苏唯一)将和其他三位队员一起,代表中国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2023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目前,这两位江苏中学生已经获得直接保送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资格。
今天,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南京市外国语学校见到了这两位理科竞赛界的“天花板”,关于兴趣、学习习惯、竞赛等等,他们“有话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看过的化学竞赛资料摞起来一米多高!
3月21日,中国化学会发布了《关于选派参加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队员的通知》:目前,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国代表队队员选拔赛已结束,根据选拔办法的要求,其间对50名集训队选拔赛学生进行了理论和实验考试及综合考察,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考察结果,对其进行了充分评议及遴选。共有4名学生代表我国中学生参加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其中,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庄楚越是江苏唯一入选的中学生。今年7月,他将和其他三名队员一起,前往瑞士参加国际竞赛。
庄楚越去年12月成为江苏省唯一进入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队员,这次又从50名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四名国家队成员之一。阳光、健谈、爱笑,虽然是初次见面,庄楚越一点也不拘束,回答问题有条有理。他告诉记者,备赛期间,他每天钻研化学超过8小时。目前,他已经签约北京大学,他打算进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就读。
“他综合实力特别强,尤其化学很突出。在初三暑假期间,参加江苏省化学竞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学校就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南外化学竞赛总教练、化学学科教研组长张玉娟告诉记者,“庄楚越最终能冲进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最关键的还是源于他的自律、勤奋和善于思考。”
虽然要参加化学竞赛,但庄楚越大多数时间都是正常跟班上课,除了完成各科作业外,每天还会抽出时间看书、刷题。集训期间,每天在学校训练6个小时,回家还要查阅资料巩固复习。他很少玩游戏,每天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有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在他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照片,上面是他这几年的化学竞赛资料和自己做的笔记,全部摞起来得有一米多高。
庄楚越在初中阶段就对所有理科科目很有兴趣,成绩也都不错。即便如此,他认为“化学是入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哪怕学习课内的化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会太轻松。“在进入竞赛阶段后,我发现中学化学只是一个起点,面对海量的知识点,和看不完的书目,需要学生和教练合理规划整个学习过程,有条理地把知识点整合到自己的思维里面去,然后再学会用这些知识,这时候南外师长给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
回顾国家队选拔赛中的两场理论考试,庄楚越形容,“强度很大,时间有限,压力不小”。能从容应对下来,离不开南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在庄楚越看来,南外为他的特长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说:“平时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考前集训时提供题库高强度地刷题,考后的各种总结、积累和提高,都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学生自发组织的‘实验化学社’社团。线上,高中备赛的学生、已经毕业的学长以及一些尚在初中但很有兴趣的同学们一起组织一些理论上的交流或者竞赛题目;线下,定期开办一些实验活动,组织实验操作,一起去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激发着大家的学习热情。”庄楚越说,这些不仅夯实了他的知识基础,还激发了他对化学学科的探索。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虽然在化学竞赛道路上遇到不少困难,但很庆幸,我的青春正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所奋斗!”庄楚越说。
南外化学竞赛总教练、化学学科教研组长张玉娟老师说,南外尤其重视化学竞赛中的实验环节。“此次国家队选拔中要考两场理论、两场实验,再附加综合素质的考察,庄楚越的实验做得相当不错,也离不开他之前练习的功底。”参加选拔之前,南外教练组特地联系了南京大学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了为期两周的实验强化训练,纠正了个别错误的操作,让整个实验更加规范化。
“选择化学专业首先还是因为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发自内心的兴趣。”庄楚越很有主见,他说:“我们国家最近几年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也体会到了国家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希望能够扎实自己的基础,将来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比赛从开始学习编程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今年的1月12日—19日,2023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暨2023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选拔赛在成都举办。经过前期的作业、测试环节以及国家队选拔期间进行的测试和答辩,最终,许庭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程思元(南京外国语学校)、戚朗瑞(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和刘一平(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四位选手脱颖而出,入选IOI2023中国国家队。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将于2023年8月28日—9月4日在匈牙利的塞格德市(Szeged)举行的第3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2023)。
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国家队的中学生,来自南外的程思元有哪些经验可分享?
“我从小就好奇,为什么计算机能算的比我快!也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从二年级开始接触编程,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年级开始我在网上搜相关课程自学,初中进入南外,有了更专业的指导。”程思元说,回顾多年来的训练,他几乎做完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和各省省选的所有习题,为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做了充分准备。
在初二、初三阶段,程思元就和高中的金牌学长们在一起做题、讨论、组队比赛,这让他学到了金牌选手思考推导的方式方法,思维能力大有提高。“高中阶段的训练安排更加系统,教练张超老师每天给我们安排一场模拟赛,让我全面系统地练习了竞赛所能涉及的几乎所有知识点。这些科学的训练方法试探出了我的不足,加上高效训练,让我高一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三名,高二入选国家队。”程思元说。
“程思元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安静腼腆的人,但每次谈及信息竞赛的题目,他的眼里就闪烁着光芒,嘴角微扬,语言表达也变得丰富而活泼。程思元最大的特点是——坚韧不拔,充满热情。几百场的模拟赛是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他可以在面对失利时,有着非同寻常的冷静和从容。几次大型比赛,他第一场成绩并不理想,却完全不影响第二场的发挥,多次逆袭成功。这次国家队的选拔,亦是如此:千锤百炼,终临高峰。”南京外国语学校信息学竞赛主教练张超这样评价道。
“回顾多年来的训练,我是先把基础完成后,再训练NOIP和各省省选的几乎所有习题,这样可以为参加提高组和省选比赛做充分准备。这样的习惯让我在初二时获得提高组一等奖和E类名额,在第一次NOI比赛中达到银牌线。”程思元始终认为,“比赛时间不是那场上的5小时,而是从你开始学习编程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一个浪费学习时间的人,就如同别人比赛时间是5小时,自己只有2小时,成绩怎会理想?所以要想比赛成绩好,一定要充分利用日常时间学习和训练。”
程思元告诉记者,他从高一开始,每天一大半时间学习信息学,剩余时间兼顾其他科目,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他说:“一般是上午模拟比赛,下午和晚上讲题和补题,因为对信息学很感兴趣,所以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态。”
目前,程思元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他将来想从事网络安全方面的科研,“希望将来能够帮助我们国家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从程思元四年级接受正规训练到目前高二的8年的时间里,我们帮他大概算了一下,差不多做了5000道题,每道题耗时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总耗时就达到7500小时,平均下来8年里每天有2.5小时都花在训练上,中学阶段每天的训练更是远超2.5小时,可以说成绩的获得除了他对信息学的热爱,更多是因为他的勤奋刻苦。”张超总结说。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近三年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五大学科奥赛进入国家集训队的总人数,占到全省50%左右。学校也设立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心,通过初高中竞赛一体化培养,为有志于竞赛道路的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南京外国语学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心主任李鸿彬说:“在南外,如果你对某个学科有兴趣,我们就有相应的班,而且这样的班还有不同的层次,孩子们在参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在学科上的潜力,这也是我们学科竞赛的一个土壤。”
“南外秉持着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理念,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不同的机会,让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于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学校会不遗余力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培养环境。”李主任强调,“对于中等层次、甚至于学得相对靠后一点的学生,老师都会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他们的成长。我经常看到老师利用中午休息、放学后的时间,找学生谈话,针对他们薄弱的地方主动加以个性化的辅导。”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通讯员 刘飞 祁苗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