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本周,长三角以更实举措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在沪浙皖,上海浦东将打造更聪明城市大脑,浙江杭州支持在特定区域开展低速无人车应用,安徽奋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上海:浦东将打造更聪明城市大脑
【资料图】
5年前,围绕城市治理工作,浦东在上海全市率先依托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展开城市大脑建设。
4月14日在“一网统管”城市大脑上线五周年系列活动现场,浦东新推出包括街面秩序管理、道路管养、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共同监管、垃圾分类、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大型饭店综合监管、智慧气象、民情民意智慧感知、数字孪生城市、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等在内的“十大标杆场景”,打造更聪明的城市大脑。
这一管理方式的运用,进一步推进了浦东新区城管转变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实现了对城市管理领域违法行为“非接触”“智能化”监管,从传统的运动式、固守式执法方式,向全时段、全区域的智能化监管转变,有效破解了城管执法人机不匹配的难题。
道路管养一直是交通建设领域的难点问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进全区道路养护管理场景的“全区域、全事件、全过程”监管,浦东公路养护管理正由传统人工作业向技术作业转型,人力成本向技术成本转化,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道路养护水平、行业管理效率、为民服务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据介绍,5年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经过不断探索,已形成符合浦东实际、体现浦东特点、具有浦东特色的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形成涵盖日常、专项和应急三种状态80多个应用场景的场景体系,基本形成全领域、全覆盖的智能治理支撑体系;有效解决了浦东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职能分散、条块分割、缺乏协调等问题,增强了城市管理问题的感知能力、研判能力、处置能力,为其他区域城市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浙江:杭州支持在特定区域开展低速无人车应用
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赛道,杭州又有新动作。4月12日,《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公布,自今年5月5日起施行。
2018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制定实施细则、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测试牌照,此后又分批公布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如今,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均在角逐智能网联汽车赛道。《管理办法》是对2018年实施细则的修订与完善,在管理政策方面有了迭代,并在部分领域有所创新。
据了解,杭州将优先支持在物流配送、短途接驳、智能公交、环卫作业、养护作业等领域开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逐步推进量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培育智能交通领域新业态。
企业是开展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的主体。《管理办法》对测试与应用基本要求、道路测试要求、示范应用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让企业有了更加明确的政策预期。
在国家三部委明确的智能网联汽车基础上,杭州还增加了创新设计的低速无人车——主要是指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未设有驾驶室,支撑物流配送、巡检、零售、环卫等业务的功能型车辆——鼓励低速无人车在封闭、半封闭区域内开展物流配送、巡检、零售、环卫等专用场景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在特定区域特定路线开展低速无人车应用,参照非机动车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杭州还将为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立法。今年3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计划出炉,其中包括《杭州市促进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规定(暂名)》。杭州旨在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促进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活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奋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4月14日,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奋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强化安徽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新闻发布会在合肥举行。会上透露,截至2022年年底,安徽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9.7万人。全省共有科研机构7267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5万人。组织开展皖江学者、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等工作,共遴选资助皖江学者161人、领军人才团队30个,培育各类青年骨干人才5840人。发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属高校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81人次,较之前历年总和增长213%。
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安徽省科技厅,以优势学科为依托,重点布局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格局。积极推进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等6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组建4家集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建立全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0家,联合招收硕博士1388人。启动首批17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4个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构筑高校深度服务产业发展的桥梁。
下一步,安徽将奋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强化安徽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支持中科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工大、安大建成全国一流大学,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支持安理工、安师大、安农大等高校向“双一流”进军。推行有组织科研,加强高校与龙头企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协同创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促进前沿科技“沿途下蛋”,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的“培育孵化”机制,实施“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整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