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江苏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近三分之一,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9种。每年的4月20日到26日是江苏省“爱鸟周”。4月17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鸟类多样性观测点评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全省鸟类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全省鸟类观测网络建设进展等,围绕如何进一步呵护“美丽精灵”,大家畅所欲言。
(相关资料图)
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低山丘陵等重点区域开展鸟类观测,推动南京沿江湿地、太湖湖泊湿地、宜兴龙池山等20个省级观测站建设,提升鸟类观测能力。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京介绍,截至目前,全省调查记录到鸟类68科358种,占到陆生脊椎动物记录总数的80%,与2020年首次公布的调查数据相比,鸟类种数增加了15%(即47种)。
刘伟京说,从物种组成看,江苏鸟类组成以体型相对较小、适应能力较强的雀形目为主,占鸟类种类总数44%,其次为鸻形目、雁形目等涉禽、游禽鸟类;而鹰形目、隼形目等猛禽(顶级捕食者,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占总数9%,物种数量相较过去明显增多,生态结构趋向完整稳定。从居留类型看,江苏候鸟种类最多,其次为留鸟和旅鸟。对比历史数据,候鸟和留鸟的种类、数量占比显著增加,东方白鹳、勺嘴鹬都是“旅鸟变候鸟”“候鸟变留鸟”的典型代表。从分布特点看,全省鸟类物种丰富度由内陆腹地向东部沿海和大运河区域增加,盐城珍禽湿地、条子泥湿地、洪泽湖湿地等都是江苏鸟类活动的热点区和保护的重点区,提供了停歇“驿站”和生活“家园”。
来源:视觉中国
鸟类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鲁长虎告诉记者:“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江苏鸟类总数已经达到468种,这是多年以来累积统计到的鸟类数据。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我们已经监测到了358种鸟类,也就是说,在这种抽样监测当中,绝大部分鸟类都监测到了。这里面包括很多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像勺嘴鹬、青头潜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更多了,总体来说,江苏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稳固提升。”
在鲁长虎看来,江苏鸟类的变化,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总体在不断改善。这与全省基于自然的修复等举措密不可分,比如森林城市建设、湿地改造恢复等,都发挥了作用。
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全省不断加强鸟类观测工作,初步构建了鸟类观测的网络体系,各地生态家底脉络日益清晰,可观测到的候鸟、留鸟数量不断增加。但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全省鸟类多样性观测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观测基础与能力较为薄弱。
“提升鸟类多样性观测水平,要完善观测网络,打造一张全局性的观测网络,加快布设鸟类观测的样线、站点。”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加密观测频率,科学合理地配置迁徙、繁殖及越冬鸟类的观测周期,了解区域鸟类种类和数量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变化趋势,也要扩大观测范围,除热点区域外,将农田、城市的珍稀濒危鸟类现状作为观测重点。此外,鸟类观测已经成为激发社会公众生态环保热情新的兴趣点,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说,保护鸟类的基础是要知道鸟类有多少。现在的调查手段主要是在越冬时集中调查,把每天观测到的数据加在一起,工作量特别大,新的观测技术识别更精准,比如利用AI和动物形态学知识,拍摄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可以识别鸟的种类。“鸟类声音的研究,除了叫声识别,我们还在研究鸟类声音的特定含义,也就是它们的语言系统,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灰喜鹊,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经过逐段分析,发现它有12种声音,每种声音有不同功能,比如老鹰来了怎么叫?地上的猫来了怎么叫?平常鸟要起飞了怎么叫?了解这些生态学信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物种。”李忠秋说,未来还将研究鸟类的个体识别,比如丹顶鹤,通过AI识别出今天拍到的和昨天拍到的是不是同一只。
“江苏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齐全,为鸟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栖息地和越冬场所。”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咏介绍,下一步,将按照省级统一牵头,地方共同参与模式,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项目建设,不断扩充鸟类观测内容及辐射范围。同时探索一批“观测技术”,加强AI影像识别等智能观测手段的应用,推动激光雷达、环境DNA靶向等无损观测技术研发,提升鸟类观测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王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