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院神经科主任中医师过伟峰是第一次参会,但对江苏发展大会的关注却是从6年前就开始了。“首届江苏发展大会举办时,我有不少同学从海外归来参会,那时候就感觉到这是承载着乡情的一次盛会。”
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同时肩负着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过伟峰对能与来自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同行交流充满期待。他的大学同学分布在全球多个国家,不论是从事中医诊疗,还是深耕中药材产业,都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过伟峰是无锡人,从求学到工作都没离开江苏这片热土。他坦言,高考填志愿时也曾有过“学工科”的想法,后来机缘巧合进入中医专业,通过自己所学实实在在帮助病人,他由此受到激励,也是从那时起爱上了中医药。“我始终关注江苏中医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层面,江苏中医药发展的水平都比较突出。”他说,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各家医派在发展进程中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但在中医药“走出去”过程中,在“规范化”上稍显薄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规范化培养。“希望借此盛会,促进更多交流,帮助学科与时俱进。”
受到导师影响,过伟峰总结,中医治病救人“辨证论治”为根本,“病证结合”也同样重要。“病证结合是中医药不断发展创新的途径,要根据病理特征和中医药相结合,才能更准确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提高疗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接触的病人越来越多,治愈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他深感当年进入中医药行业的正确。“很多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到如今仍是疑难杂症,医生束手无策,但我始终记得老师说过,治不好是我们水平还没有达到,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江苏省中医药条例》等政策法规接连出台,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想要让中医药在传承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最终还要靠中医药人自己。“这门传统学问如何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运用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理论?这些都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希望一代又一代中医人接续努力,让中医学为保障百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过伟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