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地跨沪苏浙两省一市,区域内河网密布、湖荡纵横,河湖水面率为20.3%,有47个跨界水体。如何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5月16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两省一市相关水利(务)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示范区《水利专项规划》《供排水专项规划》。
《水利规划》提出五大建设任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以及沪苏浙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编制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
《规划》提出,到2025年,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协同的防洪除涝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共保联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基本建成,共商共管的综合水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示范区“一网+四体系”全面建成,率先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洪涝无虞、水源无忧、生态宜居、诗画水乡”的幸福河湖目标全面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规划》依托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布局,在阳澄淀泖区、杭嘉湖区、浦西区三个水利分区治理布局基础上,紧紧围绕示范区空间功能布局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的蓝绿空间占比66%的要求,统筹防洪、除涝、供水、生态、文化、旅游和公共休闲等多方需求,构建“一源三廊、一心三链、三片百圩”的示范区综合治理布局。
《规划》提出五大建设任务——
一是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水网。结合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和省级水网建设布局,在严格管控河湖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营造具备综合功能、充满活力的幸福水网,展现“流水飞桥、粉墙黛瓦、择水而憩”的诗画江南水乡美丽景象。
二是完善协调协同的防洪除涝保障体系。依托流域治理,完善示范区洪涝治理格局和工程体系,形成多层级协调协同的现代化防洪除涝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示范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构建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优化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布局,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形成高效节水、优水优用、连通互济的水资源供给体系,高质量保障供水安全。
四是健全共保联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依托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在示范区生态水网建设的基础上,协同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弘扬江南水乡文化建设,打造健康的示范区河湖生态环境,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五是创新共商共管的综合水管理体系。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强化一体化河湖管理、统筹一体化工程调度、打造一体化智能水网、构建一体化标准体系的“五个一体化”措施,构建共商共管的综合水管理体系。
示范区供排水规划“一张图”
上海市水务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编制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供排水专项规划(2021-2035年)》。《供排水规划》提出,至2035年,规划构建与示范区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安全优质、均等高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供排水体系。《供排水规划》分为供水规划、污水规划、雨水规划三部分。
供水规划提出:至2035年,示范区市政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服务”,一体化供水成为示范引领的标杆。供水系统总体布局上,实现“1网、3片、9厂、10环”示范区供水总体布局。同时,以强化用水“总量强度双控制”、着力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促进示范区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至203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2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
污水规划提出:至2035年,全面实现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示范区内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因地制宜考虑分质收集处理,设施布局组团集约,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排水设施互联互通,尾水生态处理与排放,城乡统筹分类治理,排水管理智慧高效。示范区内污水纳管、处理以及臭气处理执行标准不低于本地区现行地方标准,鼓励示范区建立或采用更高排放标准。
雨水规划提出:规划布局上,建立以保护优先、生态恢复、低影响开发为策略,建立以“一网三段百圩”为基本构架的城镇雨水排水规划总体布局。“一网”指体现生态绿色特征的城镇雨水管网;“三段”指源头径流削减、过程蓄排控制、末端系统治理;“百圩”指基于164个规划圩区进行排水系统达标建设。针对不同地区合理确定提标策略,加强内涝防治,加强雨水径流总量及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