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图)
我爸生日那天,一家人凑在一起吃了个团圆饭。
我把六张红钞票塞进他衣兜,笑着说:“老头儿,最近太忙了,没顾上给你买礼物,你需要什么,就自个看着买吧,生日快乐呀!”
爸爸象征性地推辞了一下,而后开心收下,说了声:“谢谢闺女。”
弟妹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蛋糕,考虑着老人们血糖高,全部用的木糖醇。
饭吃到差不多了,孩子们嚷嚷着切蛋糕。
爸爸赶忙说:“先等一下。”便走到奶奶面前。
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吃饱后坐在她专属的环背大椅上,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玩耍的重孙们,还时不时瞧瞧我们的热闹。
爸爸凑到她跟前,提高音量说:“娘,知道今天啥日子不?”
老太太瘪着没有牙的嘴说:“不知道。”
爸爸说:“我给你磕一个,你就知道了。”
说着,他跪下给奶奶磕了个头。立在旁边的我鼻子发酸,爸爸站起来,眼眶红了。
奶奶看着蛋糕,听到我们在聊“生日”,她赶忙说:“哎呦,忘了,忘了,一点儿都不记得了。”
印象中,在我五六岁时,有一年爸爸生日,专门去县城订了蛋糕,他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蛋糕要拿给奶奶。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日蛋糕还十分稀罕。
而今,爸爸也到了奶奶当年收蛋糕的岁数,生日蛋糕不再稀奇。
只是快六十的人,跪下磕头喊声娘还有人答应,这该是最贵重的礼物了。
点燃了蛋糕上插的心形烟火,孩子们兴奋地拍手唱歌。
有心的弟妹还准备了另一套巧克力插牌,因为第二天就是我家龙凤胎宝贝的生日。弟妹把插牌换上,点燃了数字“4”的蜡烛,让孩子们也一起许愿。
那是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夜晚。一个简单的家庭聚会,因为爱意的流动变得如此有仪式感,温馨得让人感动。
2
这些年,人们时常强调生活要有仪式感,尤其面对人生重要时刻,总希望留下值得以后回忆的温情画面。
但是,仪式感的终极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制造仪式。
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两个相恋的人要结婚了,准备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女孩很在意仪式感,她准备一支心仪的舞蹈在婚礼上表演,还要求男孩用钢琴弹奏她指定的曲子,软硬兼施地逼迫对方学会。
她让婚庆公司提前准备了上百只蝴蝶在婚礼现场放飞,尽管当时的气温还有些冷;还按照宾客们的年龄和性别准备了不同的伴手礼:小孩子得到的是玩具,女士们收到护肤品。
婚礼看上去浪漫而热闹,参加的宾客也个个欢喜,赞叹新娘子细致周到。女孩心满意足,很是开心。
遗憾的是,两人的婚姻不到一年便结束了。
朋友说,这是他见过最有仪式感的婚礼,只是婚后的日子过不好,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太过追求仪式感的人,对生活往往也有着过于隆重的期待。在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里,浪漫和惊喜少了,就会觉着乏味、无趣,或许还会心生怨怼。
仪式感是生活的调节剂。真正维系感情的,不是仪式感,而是把对方的感受放在心里的那份“认真”。
3
几年前,我对仪式感也非常重视,礼物要准备,惊喜要做足,有时也会为了有仪式感而创造仪式。
我曾为了给孩子们办热闹的周岁仪式,不顾骤然降温的恶劣天气,执意安排在饭店布置周岁宴。这之后,原本咳嗽还没好利索的女儿,患上肺炎,住院打点滴。
我也曾在情人节给先生准备了很多惊喜,一心期待他在朋友圈里秀恩爱,却因为看不到字里行间对我的感激而生气。他一番解释,我依旧不买帐,先生删掉那条信息,气冲冲地对我说:“以后你不用再为我做这些了,我不需要。”
这样的结果让我失望。我也为此反思,如果仪式感只为了感动自己,为在朋友圈秀给无关的人看,对接受者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
此后,我不再过分追求仪式感,不再理会别人如何评价。能让所爱之人放松、舒服,我便满心欢喜。
做美食为让家人吃好,而不是向外人展示我厨艺多棒;在户外陪孩子们玩得开心,远比照片拍得漂亮更重要。若有余力,再把生活的美好与感悟分享给更多人。
生日、节日、纪念日的仪式感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是准备仪式的人用心尽力,享受这一切的人自在舒服。
过生日,一场热闹的生日宴是仪式感,一碗放着荷包蛋热腾腾的长寿面也是仪式感。
结婚时,鲜花铺路、载歌载舞是仪式感,邀请熟络的亲朋好友简单一聚也是仪式感。
情人节,名牌包包和香水是仪式感,两人翻看照片一起回忆往昔岁月也是仪式感。
心中有爱的人,既可以不在乎仪式感,也能让仪式感无处不在。
仪式感最重要的不是仪式,它的真正内核,是“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