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期,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每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此前,山东、广东、广西等省份也在各自的《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中,对进站院士做出了同样要求。此举旨在倒逼院士工作站加强自身管理,防止院士工作站泛滥化。
设立院士工作站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融合,正所谓“引进一名院士,带动一家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如果院士工作站确实是院士带领人才库、智囊团等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不切实际争相设站,名为院士工作站,实则是拿牌匾来扮靓门面、争取“筹码”。曾经,某院士不到两年建了89家工作站,甚至一天参加两场工作站揭牌。这样的院士工作站效用如何?可想而知。
院士工作站泛滥成灾,原因在于它偏离了纯粹的学术本质,而是捆绑了太多利益。院士曹文宣曾透露,自己询问一家企业为何坚持不懈要合作建立工作站时,对方回复“因为有经费补贴,申报成功奖励100万元”!不少地方对院士工作站提供巨额经费支持,因而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也热衷以成立院士工作站的名目来获取和吸收研发资金。此外,拥有院士多寡本身就代表“科研政绩”,院士头衔在申报课题、投标政府项目中可以起到不小作用。对一些院士来说也是如此,明知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参与工作站工作,却乐于看到工作站挂牌,因为可以从中获取报酬。
院士工作站意味着一笔不菲的经费,当各地各单位以“院士”头衔争取经费,那就容易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以那位建了89家工作站的专家来说,即便是各个地方“雨露均沾”,除了能凭空“捞金”,也很难在科研上作出太多贡献。从这个角度讲,及时注销这类名不副实、为圈经费而设的院士工作站,既避免了有限经费的无端浪费,也有利于刹住科研界不良风气。
多年前,两办就发布相关文件,对院士工作站数量和院士在站全职工作时间做出刚性限制,这也成为此后各地清退院士工作站的重要依据。不过,撤销工作站只是第一步。要让院士工作站发挥应有效应,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把紧关口,建立严格科学的批准、考评机制和补贴办法,并建立详细可行的责任体系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在评定和审批项目时,要走出对院士的盲目崇拜,不光要看相关单位是否有院士工作站,还要看单位实绩和实力,防止被院士工作站等“纸面实力”一叶障目。
(韩宗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