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新发现揭幕,见证5000年前“长三角一体化”_环球观天下
来源:交汇点 发布时间:2023-06-10 14:40:52

交汇点讯 这里以出土大量高等级良渚玉器而闻名,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之一,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的全国文保单位常州寺墩遗址。2019年,寺墩遗址开启了第6次考古发掘,历经4年多的艰辛努力,在这里有了众多新发现。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在南京博物院寺墩考古工作站,首次将镜头对准最新发掘的墓葬区,看一看近年的考古发掘究竟发现了什么。

高端奢侈品玉璜,可见5000多年前已出现社会分化


(资料图)

1973年,当地村民在这里取土时,意外发现了玉璧、玉琮,寺墩遗址因此被发现。南京博物院寺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于成龙表示:“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当时挖到的玉璧、玉琮多到需要用扁担来挑,可见地下玉器之多,寺墩埋藏的良渚文化之发达。”

寺墩遗址前5次考古发掘有哪些成果呢?“最重要的发现是良渚文化时期的3号墓。”于成龙说。

墓主人是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随葬品中包括33件玉琮、24件玉璧,以及玉珠、玉管、玉锥等组合成的项链,是目前良渚文化随葬玉琮、玉璧数量最多的一座,等级之高屈指可数。这个年轻人,占有大量的玉器财富,很可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部落首领,巨大的贫富差距是严重社会分化的标志之一,这是学术界普遍认为良渚已经进入古国时代的重要证据之一。

寺墩4号墓也有重要发现,出土的一件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南京博物院的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

这次考古发掘,这片墓葬区有什么最新的发现?据于成龙介绍,到目前为止,墩北台地共发现了40座史前墓葬,主要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的,良渚文化就是从崧泽文化演进而来的。88号墓的随葬品共有32件,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最多的,包括鼎、豆、杯、壶等陶器,崧泽人陪葬往往是这样的一套相对固定的组合,此外还有一件玉璜。

玉璜是什么?墓葬里只陪葬了一件玉器,是不是说明墓主并非大富大贵?于成龙表示,从各地的考古来看,玉璜出土时都位于墓主人脖子的部位,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玉璜就类似今天项链上的佩饰。玉器是当时的奢侈品,良渚时期的玉器非常发达,大墓中会有很多玉璧和玉琮,但是在崧泽文化时期,玉器器型较少,种类不多,常见玉珠、玉管、玉玦等,玉璜在当时就是比较大型的玉器了,属于当时的高端奢侈品。

在40座墓葬里,只有两座墓葬各出土了一件玉璜,可见玉璜在当时非常珍贵。另外,出土玉璜的墓葬,随葬的陶器也很多,像88号墓随葬31件陶器,这在当时已经是等级较高的墓葬。也就是说,崧泽时期的墓葬也分等级,墓主人也有身份差别。据于成龙介绍,这片台地上发掘了两处崧泽墓地,一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台地东北区,这40座墓葬,大多数随葬品在 10件以上,二三十件很常见。

“打个比方,这里埋葬的是当时的大富豪和小富翁。而台地西南方还有一处墓地,共发现了8座墓葬,随葬品基本在10件以下,墓主人相对贫穷。可以看出,这两处墓葬区等级有明显差异,也就说明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差异很大,可见当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地下世界是人间状态的折射反映的是人间的百态,几乎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于成龙说。

考古工作中,墓主的头朝哪个方向是一个很受关注的细节,这很可能与当时的习俗或者是信仰有关。但是这批墓葬的头向不一致,有东西向的,也有南北向的,对此专家也很疑惑,需要下一步工作重点关注。

更引起专家注意的是,这些随葬品放在棺木的位置。从95号墓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随葬品放置在棺外,但这几件体型较小的随葬品是放在棺内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在不同遗址间也是有差异的,比如15公里外,同时期的常州新岗遗址,器物主要放在棺内。

水井、红砖、土墙,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寺墩遗址的探方内,还可看到一个“洞”。让专家们惊喜的是,这其实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一口水井。在水井里,居然留下了一根木头。

“这口水井距今大概4000多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助理馆员余官玥说:“这也不是一般的木头,这是穿越到良渚水井的崧泽木头,可能是一座建筑物的构件。这处遗迹当时就建在水边,它也可能是栈桥或是码头的一部分,甚至有其他可能,一切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现场,记者还发现地面上留下了无数道长长的痕迹。余官玥告诉记者,从现在发现的范围来看,这里有植物铺垫过,东西长度超过了20米,南北宽度到达探方边缘已经超过10米,无论它是房址或是其他建筑物,它的规模都相当惊人。

“这类木质遗存属于有机质文物,如果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难保存下来,出于保护需要,我们只揭露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局部解剖了解它的结构和性质。接下来我们要制定严密的发掘方案,只有确保文物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我们才会启动下一步的发掘。”余官玥说。

除了崧泽文化的遗迹,良渚文化时期也有重要发现。

在探方墙壁上的土有很明显有黄色和黑色的分界线,黑色的地面就是崧泽人生活的地面,黄色地面就是良渚人生活的地面。

良渚人的生活面发现了好几个灶,还有红烧土的房基。

于成龙解释说:“红烧土就类似于今天的红砖,都是土壤被火烧过后形成的。红烧土经常被先民们用作建筑材料,可以使墙体更为坚硬而且防潮。所以这处红烧土应该是当时建筑的墙基,但它究竟是什么建筑,还有待下一步发掘。”不过让专家疑惑的是,已经揭露出来的红烧土基槽长度已经达到9米,东西两端的边界都还没确定,如果作为房子的话,这个面积即使放到现在也相当大。

这是不是供人们集体活动的空间呢?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

良渚人没有铁器,也没有砖头水泥,他们是怎么盖房子的?

“这片红烧土可以很直观地展示当时的‘木骨泥墙’工艺。这上面的凹槽就是植物的茎杆的痕迹,当时的人以植物茎杆作为骨架,在两侧糊上泥,做成土墙。但是这样的土墙并不结实,很容易被雨水泡软、冲塌,因此人们会在墙边和地面堆上柴火,放火烧烤,让它变得坚固。墙体建好后,人们再搭建屋顶,铺上茅草,房子的主体就盖好了。”于成龙说。

在泥里拌稻壳,能够增加泥土的韧性,这样做可以提高建筑质量。此次考古,在发掘区域内还没有发现稻田的遗迹,但红烧土内的稻壳说明,周边一定有当时的水稻田。

5000年前,聚居在这里的良渚人就砌泥墙筑屋,过上了饭稻羹鱼、琢玉磨石的生活。我们常说,中华文明5000年,寺墩遗址也是一处考古实证。

日月山刻符,5000年前不同文化的交流印记

文物出土后,会暂时保存在临时库房,尽快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绘图等整理工作,这也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

“这里有12件陶豆,每一件都‘长’得不一样。豆字甲骨文的写法就是一个高足盘,这12只豆出自同一座崧泽墓葬,是当时人们盛放食物的器具。”在南博寺墩考古工作站临时库房,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陈钰告诉记者。

在史前考古中,豆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器具,并且经常用来随葬,根据《周礼》《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豆不光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用于祭祀的礼器,用带高足的盘盏盛放祭祀品,能够显示出对神灵和先祖的崇敬。

桌子上有几件漆绘彩陶壶,表面有黄、红、黑三种颜色的图案,是用颜料在陶器表面画出来的。南京博物院请中科大作了检测,红色的主要成分是铁矿石,黑色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最精美的一件纹饰繁复、构图精巧,非常具有设计感,可以说是一件相当精美的艺术品。“可见当时的崧泽人有相当高的审美品位,反映了寺墩遗址在崧泽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水平。”陈钰说。

漆彩很难保存,让记者不解的是这几件彩陶壶为何保存如此完好。陈钰告诉记者:“它们能保存下来,得益于稳定的保存环境。它们出土于崧泽时期的水井中,一直处于饱水状态。行业内有句调侃的话: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这就是这几只彩陶壶保存至今仍然完好如新的原因。”

这些彩陶壶是做什么用呢?是酒器吗?陈钰表示,彩陶壶应该不是用来喝酒的,因为它出土于井中,所以它作为水器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非要说跟酒有关,我感觉这种宽把杯可能更适合作酒器。再比如说这种良渚时期的陶鬶,它的下面是三个袋下面有三个袋形的足,可能是一种温酒器。”陈钰告诉记者:“这里的陶鬶做得特别漂亮,你看它们像不像一个人昂着头,很神气地站在那里?很有生气,特别形象。陶鬶做成袋足比底下是整个一个圆底的好处是受火面积要大好多,可以更快加热。在寺墩遗址,出土的陶鬶数量大、形制多,是寺墩遗址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一种大口尊,崧泽和良渚时期都有,有学者认为它可以用来酿酒。这样的尖底其实特别适合酿酒,即使在今天,啤酒厂的酿酒车间,仍然使用尖底的容器。

记者发现,大口尊上有一个特殊的刻划符,像是太阳从山头升起,或是太阳落山,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陈钰表示,史前考古对于刻划符号比较重视,因为它们很可能是文字的雏形。“日月山”符号,上面是太阳,中间是月亮,下面是山,这是大汶口文化中常见一种刻划符号,也是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的院徽元素。大汶口文化以山东为中心,距离今天大约6500年到4500年之间,这种刻划符号在长江以南的寺墩遗址被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虽远隔千里,但仍有密切交流。

一件刻划符,和古代兵器三叉戟相像,这种纹饰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也比较常见,再次印证两地之间的密切交流。陈钰认为:“实际上,我们今天说的崧泽、良渚,都是环太湖流域的一脉相承的考古学文化,广泛分布于江浙沪地区,它们自成一体又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和独特的文化面貌。”

如果按今天江浙沪皖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来看,考古学界曾提出“大崧泽文化圈”的概念,认为大崧泽文化圈覆盖的范围还包括安徽的凌家滩遗址。“也就是说5000年前,江浙沪皖的很大区域就处于同一文化圈。”陈钰说。

在5000年前的环太湖流域文明演进过程中,寺墩遗址处于什么地位呢?

“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寺墩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但是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发掘,寺墩遗址从崧泽文化时期就已经很发达,在良渚文化时期走向了一个高峰。虽然考古工作远未结束,还有很多学术问题有待证实,但从遗址的规模、出土器物的等级来看,寺墩遗址应该是太湖北部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于成龙告诉记者,“目前太湖北部地区至少存在寺墩、高城墩、青城墩三个聚落群体,其中寺墩遗址等级最高,它们共同构成了太湖北部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都来自于直播视频截图

关键词:

猜你喜欢

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新发现揭幕,见证5000年前“长三角一体化”_环球观天下

常州寺墩遗址考古新发现揭幕,见证5000年前“长三

交汇点讯这里以出土大量高等级良渚玉器而闻名,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更多

2023-06-10 14:40:52
焦点精选!5000年前的神秘刻符传递文明信息,常州寺墩遗址第6次考古发掘初揭神秘面纱

焦点精选!5000年前的神秘刻符传递文明信息,常州

交汇点讯6月10日,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常州寺墩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更多

2023-06-10 15:01:44
每日观察!江苏高温强对流齐上阵,局地最大风力可达10级!

每日观察!江苏高温强对流齐上阵,局地最大风力可

交汇点讯高温+强对流!江苏今天高温来袭,苏南地区最高气温达35℃,大更多

2023-06-10 15:01:36
天天头条:2022年江苏省平均工资数据出炉,12个行业收入超10万元

天天头条:2022年江苏省平均工资数据出炉,12个行

交汇点讯近日,江苏省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江苏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更多

2023-06-10 14:43:25
天天报道:@高三学生,高考后的友情提示请查收!

天天报道:@高三学生,高考后的友情提示请查收!

交汇点讯6月9日,在社会各界的全力保障支持下,2023年高考平安有序,顺更多

2023-06-10 14:54:44
当前短讯!《非遗里的中国》:深圳文博会上的打卡热点

当前短讯!《非遗里的中国》:深圳文博会上的打卡

舌尖上的地道风味掌心里的千年技艺传承中的中华瑰宝……近日,在第十九更多

2023-06-10 11:43:50
国宝画重点丨上天入海,到处“出差”!这件宝贝可不得了 全球速读

国宝画重点丨上天入海,到处“出差”!这件宝贝可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场城市活动在四川成都举更多

2023-06-10 11:48:17
世界热头条丨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硬招、实招频出

世界热头条丨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硬招、实招频出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提振经营主体发展信心的重要抓更多

2023-06-10 10:58:35
金色相框|习近平在内蒙古

金色相框|习近平在内蒙古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新华社摄影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联合制作更多

2023-06-10 08:51:09
今日精选:6月10日起,12306网站试行在线选铺服务!

今日精选:6月10日起,12306网站试行在线选铺服务!

6月10日,国铁集团将在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下同)试行在线选铺服更多

2023-06-10 08:42:27

© 2012-2020 财经快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

琼ICP备202200967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