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一楼放置着一台LED灯自动贴标设备,该设备利用抓取装置抓取自动标签剥离机上的标签,并粘贴到传送带的灯体上。与一般设备不同,它通过齿轮间的配合来旋转装置,从而调整灯体标签的粘贴位置,该设备每年可为企业创造近270万元产值。完成设备自动转角这一“点睛”之笔的,就是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里唯一一个高职生——30岁的张江辉。
(相关资料图)
“一开始所里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想通过另外安装电机来实现仪器自动转角的功能,没想到张江辉直接通过运动惯性和摩擦调整转角,方式简单又节省成本。”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项目总监宣静怡说。
近几年来,张江辉先后参与21项重要项目,申请“一种涂油机”“一种灯体柔性贴标机”等8项国家专利,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以及“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被评为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刚来太仓上学时,心想就‘混’张毕业证回老家。每到周五,和同学在外面一玩就是一整夜。”张江辉回忆起自己的“不懂事”,满脸不好意思,“后来遇到人生导师,为我的人生点亮了一束光。”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丁锴就是张江辉人生中的这束光。丁锴第一次见到张江辉是在一次招生咨询会上,“文化成绩一般,头发很长,像个刺猬”。入学后,有一次张江辉给丁锴打电话说,他和别人发生了冲突,想打架一决高下。丁锴回答:“年轻气盛,这个‘气’要用到该用的地方。与其撒气,不如好好学习争口气!”
一语点醒张江辉。此后,但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疑虑,张江辉都会找学校老师沟通交流。经过一次次开导、谈心,张江辉对待学业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开始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拿下多个奖项,一度成为校园里各类大赛的“种子”选手。“丁老师告诫我,你理解的人生,并不单是眼前所见到的,还有更多精彩的人生,等你来挖掘和开启。”张江辉说,有学校和老师的鼓励支持,他信心更足、干劲更大了。
因为在校表现优异,大三时经双向选择,张江辉进入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实习。从一开始不敢摸设备,到后来加入数控加工中心自动上下料项目研发团队,参与数控车床智能上下料控制系统,编写运动控制程序,张江辉把一个个创新“金点子”变为“金果子”。2017年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只有专科文凭的张江辉被太仓光电技术研究所破格录取,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
“只有迎头咬牙赶上去,才能在团队中不掉队。”针对专业理论知识这一“软肋”,张江辉利用空余时间学习Python编程软件、三维建模等知识,通过自考本科取得南京大学毕业证。为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证明自己,张江辉在完成高强度工作任务基础上,下班后独自一人在实训室练习,每天休息时间不足5小时,最终夺得“太仓市技能状元”称号。
一次,单位派张江辉到安徽合肥出差,需要他独自完成一家上市公司的恒温控制系统项目。张江辉没有项目经验,甲方还提出新的修改意见,面对种种难题,他到当地图书馆查阅资料、打电话请教同事,现场没有桌子,就将电脑摆在纸箱上操作。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乃至12点,整整一周他都扑在这个项目上,不厌其烦地改完八稿方案后,最终获得甲方认可。
凭借这种不服输的劲儿,张江辉先后参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器件自动制备站”、汽车行业“重卡离合器智能装配产线”、医疗行业“医疗模拟气肺呼吸”“医疗双轴采样控制”及一家上市公司“逆变电源耐久性测试间”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张江辉用行动证明,高职生没有职业“天花板”。
如今,张江辉再度踏进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外聘老师的身份,在课堂上传递自己独到的实践经验,让更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上了辉哥的课,我们觉得高职生也有无限可能。”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一学生李蘭感慨道。
“工久可为匠,学久可为师”,张江辉坚信,尽管每个人起点不同,但拥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有机会成长为制造业的“大国工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昕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