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调查研究必须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刘少奇同志曾说过:为什么要做调查研究呢?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首先脑子里面要有问题才能调查。你脑子里面连一个问题也没有,就去搞调查,那就会搞得没有个边。
上世纪60年代初,刘少奇同志针对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比较典型的有两次:其一,为了弄清人民公社的实际情况,他曾带队赴湖南进行了44天的调研,住农舍、睡门板、铺禾草,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向老乡们了解基层情况,将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的真实意愿向党中央作了汇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调整。其二,为了破解当时木材供应短缺的难题,他曾深入东北地区的多个林场调研,上山下坡、风里来雨里去,几乎每天一身泥。经过详实调研,他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木材、减少浪费现象、注重造林育林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脑子里面要有问题才能调查”,强调的是奔着“问题”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时候都会面临或急或缓、或显或隐的问题。只有把面临的问题吃透、把准,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案。有的人“情况不明决心大,心里没数办法多”,这样的“决心”再大、“办法”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更难以解决。许多时候,越是“情况不明”“心里没数”,越是需要带着问题去基层求解、向群众问策,这样才能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在破解难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奔着“问题”去,还意味着通过调研去主动发现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项政策是不是合乎实际、顺乎民意,不能光凭感觉说了算,也不能仅靠材料下结论,而应当充分征求民意。除了政策出台前应当多跟群众商量,政策落地实施后也应当主动问效于民,深入了解政策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群众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加以完善。当然,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往往还能发现新的需要注意的苗头、倾向或问题,及时进行预防和处理,这是单靠坐在办公室里面对“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奔着“问题”去,更需要带着“思考”回。评估调查研究做得扎不扎实,要看有没有带着问题“沉下去”、让潜藏的问题“浮出来”,也要看有没有从实地调研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明确可行的解决思路。不少基层干群对“只调不研”的现象表示担忧,就是因为这样的调查研究只重形式不管效果,表面上看认认真真、热热闹闹,而在实际上却是“例行公事”、虎头蛇尾,不可能提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更不可能取得任何实际效果。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调查研究的初衷,就是直奔问题去、围绕问题改,以解决问题的实效推动发展、造福于民。在开展调查研究前,党员干部首先应当问一下有没有奔着“问题”去;在结束调查研究时,还应当追问一下有没有带着“思考”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和消除各种“不测之忧”,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左中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