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群中学生,在教室里对着各自的家长一对一地表演《听我说谢谢你》,家长眼神躲闪,尴尬得仿佛彼此并不认识……近日,带着“家长和孩子头一次这么陌生”话题的视频冲上热搜,网友直呼“尴尬”“形式主义”。其中一条“这种仪式感动了谁”的评论,更是成了话题下的热门,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该短视频由一位江苏网友分享,该视频设置的“家长跟孩子在头一次这么陌生”话题更是引发了3300多万阅读量,有人不禁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样表演还能理解,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中学生的集体感恩仪式还这么尴尬?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感恩、孝顺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也是现代德育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为父母捶捶背到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从记录自己如何感恩父母的视频作业到创新形式花样百出的集体感恩仪式,从让父母欣慰到让领导满意,越来越多的场景下,感恩教育逐渐偏离了最初的轨道。集体为各自的父母一对一表演、为父母洗脚、向父母跪谢养育之恩……更有组织者现场刻意煽情渲染,以达到父母孩子抱头痛哭的“感人”效果。
在集体强制、情绪输出近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场景下,感恩难免显得机械、尴尬。经历过这些“硬着头皮”的“社死”时刻,很多家长也觉得“我很想逃却逃不掉”。但自家孩子自家疼,哪怕再“脚趾抠地”,父母也只能配合演出?感恩仪式感动了谁,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家长们。其实,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进行集体感恩教育的同时,也有“附加条件”——希望学校别在感恩教育中自我感动,而让孩子背上心理负担。
教书育人需久久为功,但在如今学校高质量教育的探索实践中,一些学校走起了捷径,利用形式和效果的包装达到获取成绩的目标。形式主义唱“主调”的各类集体感恩仪式就是这样的产物。煽情的氛围容易让人“上头”,场景下的痛哭流涕可能只是情绪到位的暂时性宣泄,但当仪式结束,“泪过无痕”。然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却沉浸在“虚假繁荣”中洋洋自得,把家长和孩子的眼泪当成成果,再用漂亮的照片、视频、总结报告为这场自我感动画上“完美”的句号。更有甚者,为了营造更煽情的氛围,为了下一次效果来得更显著,把感恩教育变成了一场场“说教秀”,让价值观体系尚不完整成熟的孩子以为,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全都来自自己,当感恩的出发点来自“对不起父母的愧疚”,孩子们对爱的表达就无法不生硬,家长们就无法不尴尬、不心疼。
学校重视感恩教育、重视德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千篇一律的形式“唱主角”,也体现了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式上的思维僵化与懈怠。只有“摒弃功利,循着初心,回到原点”,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育人。与其将感恩教育“一棍子打死”,不如敦促学校找回初心、积极革新,让家长和孩子享受真正“爱的拥抱”。
(邵圆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