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实地探访:
【资料图】
在一棵树里,预见“双碳”大未来
我们都知道树木的绿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吸收并释放氧气。现在,这个熟悉的过程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承担着什么样的重要使命呢?跟着《探“碳”美好时代》栏目组,一起来探秘吧——
一个观测基地的“使命”
虽然已到寒冬季节,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来到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基地时,还可见草木郁郁葱葱。走在林间狭长的小道上,阳光穿过重重叠叠的枝叶照进来,斑斑驳驳地洒在大地上。
当前,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一是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常说的“减排”,二是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就是“固碳”。
森林里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形成碳水化合物,并将其存储在森林里各个“仓库”里的过程称为“固碳”。这些植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称为“碳汇”。
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葛之葳向记者介绍说,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这个上限在哪里,需要有一片林子来做数据,得出这个上限在哪里,才能做好生态修复的工程。于是,这个观测基地应运而生。
一片人工林的“奥秘”
那多种树是不是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呢?其实不然,植树造林背后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你看这个林子长得很漂亮,树长得又高又直,但它带来的固碳效益仅仅停留在乔木层上。”葛之葳指着一片长势稀疏、但树木挺拔笔直的人工林向记者介绍道。紧接着,葛之葳指向旁边的一片林子继续说,“这是我们‘近自然经营’的人工林,将乔木、灌木、草木等植物与土壤等组合起来形成了‘固碳’的复合系统,维持了较高生物量和较高生态效益。”
一个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
这就是森林的奥秘所在,不只有我们看见的树木在“固碳”。葛之葳告诉记者,森林里目前有五大碳库:地上生物质碳库、地下生物质碳库、凋落物层碳库、粗木质残体碳库、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碳库的比例有时能达到一半以上,所以需要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两条路来维持森林的‘碳汇’效应。”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树木的年龄和“固碳”的本领也有很大的关系,葛之葳说,“幼、中龄林的固碳速率相对较快,而成、过熟林由于生物量积累的速率下降,对碳的吸收和释放趋于平衡,因此生物量固碳速率下降,但是更多的碳通过凋落过程固定到土壤中去了,也因此更加稳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吴盈青/文 王子杰/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