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深海技术与深海装备是支撑深海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科学研究三大领域研究与开发的脊梁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载人与无人潜器构成的深潜装备谱系,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海采矿装备已经进入研发阶段,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正向深海推进,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前景可期。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胡震,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加快推进我国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化发展”的提案。
长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胡震委员深知基础研究在深海探测领域的重要性。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背后是国家近20年对载人深潜事业矢志不渝的支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支撑着深海探测事业的发展。一系列成就的背后,一些问题也令胡震十分重视。
“一方面,目前我国深海领域缺少重大装备的技术牵引,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接续推进和技术能力的持续增强;另一方面许多装备依据国外装备原理开展自主技术研发,原始创新成果还不够突出,高精尖的探测设备仍旧依赖国外。”胡震表示,“此外,我国深海设备产业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的深海装备产品,更没有可与国际竞争的深海装备品牌,在深海科学考察和资源勘探方面,中国产装备的应用比重较低,制约了我国深海装备的良性循环。”
凭借多年来的工作积累和观察,结合广泛深入的调研,胡震为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找寻到了解决之策。他谈道,在我国发展面临新战略机遇期的现阶段,应当加快启动深海装备重大项目,形成装备牵引,进而占领深海通用装备与共性技术制高点,推动海洋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另一方面,要设立深海技术科学领域国家实验室,形成创新载体。利用现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技术基础,优化深海装备技术发展模式,整合国内优势力量,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深海前沿科技、深海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形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国家战略力量,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活动,形成深海装备“基础—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应用”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要完善深海装备的应用与产业化体系,形成产业链条。胡震建议,我们要建立国家级深海装备应用保障基地,推进深海装备在南海等关键海域开展工程示范应用,持续支持国产深海装备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深海装备应用机制。“同时,要持续支持深海装备‘国造国配’,扩大首台(套)等优惠政策对深海装备领域的支持范围,加快自主配套产品在国内研制的深海装备上的推广应用,推动相关装备产业的形成。”胡震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
关键词: